悠悠吳越曲·南京之旅·南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六朝統治者大都崇信佛教,六朝都城建康又成為當時佛教中心,佛教藝術也隨佛教的興盛而繁榮起來。
東吳時期,佛教文化傳入江南。孫權時,曾在建業修起江東第一座佛寺——建初寺(大市寺)。南朝時,佛教更加興盛。晚唐詩人杜牧在《江南春絕句》中寫道:“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江南佛寺林立的景象。實際上,僅建康一地,佛寺就超過了五百座,僧尼達十余萬人,其中有不少著名的佛教徒。如道場寺的法顯,曾周游過中亞、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等地,他把自己的旅行經歷寫成了《佛國記》(又名《法顯傳》)一書。還有一位寶云和尚,翻譯和訂正了《無量壽經》等數十種佛經。據說他精通梵文,能夠邊看梵文本的佛經,邊口譯成流利的中文讓人記錄下來。他們的活動對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同時,佛教藝術也繁榮起來。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曾在瓦官寺(故址在今中華門內花盝岡南)創作了大幅壁畫——維摩詰居士像。相傳,當年為建寺,住持向京中人士募捐。一般人認捐最多十萬,那時還是一個貧窮青年的顧愷之卻一下子認捐一百萬。大家感到懷疑,顧愷之坦然地對住持說:“只要給我粉刷一堵墻壁,我自有辦法。”住持照辦。顧愷之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在壁上畫了一幅維摩詰像,但不點眼珠。點眼珠那天,他對住持說:“今天來看的,請捐錢十萬;第二天來的捐五萬,第三天以后可以隨意捐助。”便當眾為維摩詰像點眼珠。點上以后,畫中的維摩詰頓時神采煥發,光照全寺。人們大加贊賞,不多時就捐足了一百萬錢。幾百年后,這幅壁畫仍然光彩不減。唐代大詩人杜甫作《送許八歸江寧》贊曰:“看畫曾饑渴,追蹤恨渺茫;虎頭(顧愷之小名)金粟(維摩詰別號為“金粟如來”)影,神妙最難忘。”東晉大雕塑家戴逵也為瓦官寺鑄造了五尊銅佛像,兩者連同獅子國(今斯里蘭卡)贈送的4.2尺寸潔白玉佛像并稱為瓦官寺的“三絕”。南朝時,開始在棲霞山開鑿的佛教石窟——千佛巖,反映了當時佛教藝術和雕刻藝術的高度水平。
南京現存佛寺眾多,著名的有棲霞寺、靈谷寺、雞鳴寺、清涼寺等。佛教圣地有牛首山。牛首山(牛頭山)在中華門外往南10多公里處,因山有雙峰,東西對峙,形如牛頭兩角,故名。東晉初年,宰相王導出游,見該山面向都城建康的南門——正陽門,雙峰并列,宛似天然雙闕,便將此山命名“天闕山”。相傳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有位名叫辟支的僧人,于山上一石窟“立地成佛”,石窟便被稱為“仙窟洞”。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徐度在這里建了一座“仙窟寺”,山也稱“仙窟山”。北宋初寺毀后,仁宗景祐二年(1035)一和尚又在舊址建了一座五級四面磚塔——辟支佛塔。山上風光秀麗,每年春來,滿山花紅葉綠,竹木掩映,有“春牛首、秋棲霞”的美譽。
牛首山是佛教“牛頭禪”的發祥地。佛教傳入中國后,禪宗是其中最流行的一宗。禪宗四祖道信,傳法衣給弟子弘忍(五祖),后來又收一得意弟子慧融,并允許他自立一宗。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慧融來到牛首山設禪開教,創立了“牛頭宗”。現牛首山分支祖堂山南麓幽棲寺舊址后,有古樹一株,樹旁有一石窟,據說就是慧融修道和入室的地方。相傳慧融入室之時,有百鳥獻花。沿小道西去,有一處右側石峰奇美,左側懸崖百丈,就是獻花巖。以后,其門徒在山上建“第一祖慧融大師塔”作紀念,塔上銘文為當時著名詩人劉禹錫所撰寫。
牛首山原來還有兩處與禪宗六祖慧能有關的古跡,一是“舍身崖”,一是“鐵板道人塔”。舍身崖傳說是慧能舍身之處(當時并未身死),鐵板道人塔則是禪宗弟子為紀念他而建。慧能成為禪宗六祖有段有趣的傳說:當年,禪宗五祖弘忍要選擇嗣法弟子,令門人各作一偈。早為上座的神秀作了一偈:“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見偈,認為神秀只到門前,還未入門。一個舂米的行者慧能也作了一偈:“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為慧能要比神秀徹底,就選定慧能為嗣法人,秘密地給他講《金剛經》,授意他帶著法衣回廣東新州原籍。從此,禪宗分為南北兩宗,慧能在嶺南韶關曹溪寶林寺傳教,被稱為南宗;神秀在江北當陽玉泉寺弘禪,稱為北宗。由于南宗得了法衣,僧徒又眾,成為禪宗正統。唐玄宗二年(713),慧能圓寂,葬于寶林寺(今南華寺)。為防止神秀弟子來取頭顱,慧能尸體全用膠漆并用鐵板裹頭顱。牛首山東麓,有一段石壘的壕塹遺址,為岳飛當年設伏兵大敗金兀術處。
雞鳴寺位于雞鳴山上。據說南齊時,齊武帝蕭賾在鐘山游獵,行至湖上,聞此山雞鳴,故名,又因山形似雞籠,又稱雞籠山。寺在山東麓,原為梁武帝所建同泰寺。梁武帝肖衍,在位四十七年,是六朝中占據皇帝寶座時間最長的。他早期還有所作為,施文教,減賦稅,輕勞役……國家一度繁榮。他崇信佛教,于普通八年在皇宮后創建了同泰寺。為了方便拜佛,他還在皇宮的北面別開一門,正對寺的南門。寺內有六座大殿,十所小殿堂,七層大佛閣,九層寶塔,供奉十方金像十方銀像,規模在南朝所有寺院中首屈一指,非常壯觀。梁武帝曾經四次到同泰寺“舍身”當和尚,群臣只好拿出巨款為他“贖身”。但佛祖沒有佑護這位“虔誠”的弟子,太清三年(549)的一天,他正在寺里舉行一個盛大的佛會,叛將侯景卻攻陷了臺城。梁武帝當時已經八十六歲,被侯景軟禁于凈居殿,裁減飲食,最后憂憤而亡,同泰寺亦毀于兵火。
楊吳時,建臺城千佛院,南唐建凈居寺(后改圓寂寺,宋為法寶寺)。明洪武二十年建雞鳴寺。雞鳴寺香火長盛,舊時尤以農歷六月初一至十九雞鳴寺香會期間為高潮。這段時期,朝山敬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至十九日“觀音誕辰”達最高峰。朝山敬香者先在家齋戒,沐浴更衣,而后前往。燒拜香的,一步一拜或三步一拜,由家門直拜到山上;掛肉香的,手腕下垂有香爐,平直負約一個時辰。還有三五女郎上穿紅裝,下穿白裙,若著“罪衣”狀。人們獻香點燭,還有不少求簽問卜,到處香煙繚繞,人聲鼎沸。
清涼山南麓有清涼寺,建于五代,初稱興教寺,南唐后主李煜在寺內修“德慶堂”為避暑離宮。明初重建,定名清涼寺。現僅存清末重建的幾間佛殿。寺內以前有一副對聯:“四百八十寺,過眼生墟,幸嵐影河光,猶有天然好圖畫;三萬六千場,回頭是夢,問善男信女,可知此處最清涼?”山腰,舊有九華圣跡,釋道儒三教并供,別開生面。
而今漫步古金陵,尋瓦官閣,訪千佛巖,幽勝之處,仍可領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不盡風情。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西安碑林·華夏文化之光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西山·南浦綠波美人長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