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牦牛背上的生活·酥油糌粑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交通不便等原因,其飲食習慣與相鄰地區差別很大,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
(1) 酥油。酥油是從奶中提煉出來的,分牦牛酥油和黃牛酥油兩種,極少數牧區有綿羊酥油。傳統的提煉方法是將稍稍加溫的牛奶在打奶桶里上下抽動攪拌,一般要打數百次,黃澄澄的酥油便會飄浮上來,用手打撈、捏成團,置于清水中冷卻即成。牧區酥油產量大,他們用皮口袋包裝,每袋約八十斤,而農區每次打酥油只有兩三斤,捏成圓餅存放。酥油是一種高脂肪高蛋白的營養品,可用來炸果子、炒奶酪、捏糌粑、打酥油茶等。
(2) 茶。茶與青藏高原這塊不產茶葉的地區已結下了一千多年的不解之緣。自公元7世紀,藏族就開始從四川等地以馬易茶,后來成為宋元明等朝的“茶馬互市”。茶葉引入藏區后,成了一種每日都離不開的飲料。藏諺道:“可以一天不吃糌粑,卻不能一天不喝茶。”茶有五種:酥油茶、奶茶、清茶、骨頭湯茶、五香奶茶。酥油茶制作時先將茶葉在沸水中熬透,加入酥油和鹽,在茶桶中打,使水油交融即可。這種茶主要是農區和城鎮居民飲用。奶茶又分甜茶和咸茶兩種。沸水熬出的茶水里加入牛奶,放糖者稱甜茶,放鹽者稱咸茶。甜茶主要是拉薩飲用,大街小巷都有甜茶館,拉薩人愛喝甜茶,在茶館里邊喝邊聊,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可喝十幾碗。咸茶則在青海農牧區和部分藏區流行。在熬出的茶水里放鹽,稱為清茶。牧區人都喜歡飲用這種茶,有時也在茶碗里放一片酥油,但不打,與酥油茶不同。骨頭湯茶是將熬透的茶汁倒入骨頭湯中,加酥油打即成。這種茶主要是給體弱者飲用。五香奶茶的制作是熬茶時放入草果、姜片、花椒和鹽,最后加入鮮牛奶。這種茶味道香濃,飲之能上癮。五香茶主要流行于甘青部分地區。客人只要進了家,藏民都會先以茶待客。在不同的地方能喝到不同的藏茶。
(3) 青稞酒。“不敬青稞酒,不打酥油茶,也不獻哈達。唱上一支心中的歌兒,獻給親人金珠瑪。”一曲優美動聽的歌曲,把青藏高原最具有特點的飲食介紹給了聽眾,三十歲以上的大部分中國人,對這句歌詞都很熟悉,但人們對青稞酒了解也許并不多,或者基本不了解。青稞酒有兩種:青稞白酒,青稞啤酒。青稞白酒,藏語稱為“南讓”。用青稞和酒粬經發酵、蒸等工序制成,酒精度在50~55度之間。青稞啤酒,藏語謂之“南槍”。蒸八成熟的青稞涼至可放手時,散入酒粬,置于木桶內,用布袋封口,二至三天加清水數瓢,約五天便可飲用。酒精度在10~18度之間。酒味酸甜,分頭道、二道、三道、四道酒。頭道味道濃,喝完一道,往桶內加水,喝第二道,隨之味道淡而酸。因而,多數人家把頭道酒和三、四道酒摻著喝。每至節日和秋后,家家造酒,客人來家,都會被請連飲三杯。
(4) 奶制品。對于酥油茶和青稞酒,很多人都比較熟悉,但對青藏高原上的奶制品,知之者可能就不多了。奶制品種類較多,有甜、酸、油奶酪等。鮮奶經過加溫或煮沸,加入少許酸奶做發酵劑,保持一定溫度,使乳酸菌繁殖、乳糖分解、酪蛋白沉淀,奶酪便做成了。提煉過酥油的牛奶多被制成酸奶酪。奶酪過濾后,曬干,以備冬春季節食用。在我國農牧區,奶制品最多的是青藏高原。奶酪有助消化、減肥的作用,益于健康。牧區人,每至奶旺季節,幾乎只吃奶酪,在睡前也要喝上一碗,據老者說還有催眠的作用。
(5) 風干肉。每至初冬,不管是牧人還是農民,都要準備一些風干的牛羊肉。牧區的風干肉,酥松易嚼,老少皆宜,是牧區的常用食品。每到11月底,牧區都要宰殺很多牦牛,做風干肉。做法很簡單。在零度以下的氣溫下,將鮮牛羊肉切割成條,掛在陰涼處,月余后凍肉的水分自然風干,二至三個月后即可取下直接食用。牧區每戶人家一般都要做幾百斤,留作春夏食用,冬季則以食用新鮮肉為主。農區牦牛少,因而做的肉干也只有幾十斤。農區氣候稍暖,風干肉比牧區的稍硬,但有嚼頭,因為水分蒸發快,而且抹有花椒、辣椒和鹽,味道更美一些。風干肉可燒烤、煎,但青藏高原上以生食為主。
(6) 糌粑。糌粑是青藏高原大部分人的主食。將青稞炒熟后,磨成面即稱為糌粑。青稞分黑白兩種,白青稞產量較低,但味道較黑青稞好。糌粑是熟食,與蒙古族的炒面相仿。糌粑是一種方便食品,只要有水,在碗里用手捏成團即可食用。但一般要燒一鍋茶,打成酥油茶,一個碗喝茶,一個碗里倒上茶水,加一點酥油和奶酪,再放入糌粑捏,邊捏邊吃,邊喝酥油茶。出門只需帶一只缸子和一袋糌粑,以及酥油、鹽茶和碗,背一掛包,就夠幾天吃的。所以,藏民外出放牧、勞動、狩獵或朝佛等,只要背上一掛包糌粑和鹽茶,就可以上路了。
(7) 面食。面食指的是小麥面做的食品,不管是青海還是西藏,糌粑之外,食用最多的就是麥面。面食的種類不多。臘九粥是藏歷新年三十晚上的團圓飯。將小面團做成貓耳狀,加入肉、奶酪、人生果,做成面粥;面塊則是在肉湯中下面塊,也加蘿卜、青菜等;也有用面粉做燒餅、饅頭的;過節時,要用面粉炸節日果子。除西藏察隅河谷地區有水稻外,西藏大部分地區以糌粑、麥面為主,二半山區有一些玉米和豆類。
(8) 蔬菜。除青藏高原的南部農業區有瓜果、綠葉菜類之外,廣大牧區很少吃蔬菜,偶爾在開鍋肉里下點蘿卜和土豆,牧區人將綠葉蔬菜類視同牧草,故將生活艱苦貧窮喻為“口中綠葉賽馬”。農區主要蔬菜為蘿卜、土豆、圓根、豆、青菜等。
民主改革前的青藏高原,很少有炒菜,以煮肉下菜的做法為主。牧區吃開鍋肉,即鮮肉用涼水煮,待水沸二十分鐘左右起鍋食用。這種肉八成熟,肉中略帶血絲,吃起來鮮嫩,易于消化。牧人認為,肉煮爛了沒有營養,煮老了,不易消化。農民則將煮熟的肉撈出,湯里煮青菜或土豆、蘿卜,再下面塊。農牧區還喜歡灌各種腸,有血腸、肉腸、糌粑腸等,或煮或烤。西藏康區東南部農牧區,在冬日要做一種豬肉,叫“帕柯”。殺豬去毛后,開膛取出腔內內臟、肋骨等,待肉涼后撒入鹽和花椒,用線將膛縫合,縫合處和眼鼻等處用灶灰抹嚴,將肉曬于涼陰處,數月后食用。這種肉是為夏季準備的,味與臘肉有相似之處,但比臘肉鮮嫩。由于“帕柯”的形狀與琵琶相似,故習慣上譯為“琵琶肉”。藏地炒菜不多,常見的有酸菜炒肥肉、酥油炒奶酪等幾種。
上一篇:吳越文化·吳越濃厚的經商傳統·都市商業及江南商業網絡的形成
下一篇:甘肅文化·甘肅石窟藝術·隴東涇水流域石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