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龍山文化
中國黃河下游地區氏族公社末期的一種文化。約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左右。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城縣龍山鎮城子崖遺址而得名。又因該文化以黑陶為顯著特征而又稱“黑陶文化”。其范圍東達黃河之濱,西入魯西平原,南至蘇北一帶,北到遼東半島南端。該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陶器輪制技術非常高明,器形之多,造型之規整,器壁之薄,器表裝飾和器物造型之和諧,都是其他文化所無法媲美的。石器多為半月形雙孔石刀和石鏃,制作精,形制多樣化。其墓葬的特點是,墓坑均為長方形或近似梯形,隨葬品多寡懸殊,施厚葬的墓少。房屋常為圓形和近圓形淺半地穴單間建筑,及方形地面土坯墻單間建筑,為同時代其他原始文化所未見。文化遺存及房子建筑均表明龍山人是過著定居生活,從事種植以粟為主的農業生產,飼養家禽,兼采集和游獵。龍山文化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其早期承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晚期由岳石文化發展而去。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總論·齊魯文化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一分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