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觀·遼代佛教和佛教建筑
佛教傳入契丹大約在阿保機建國以前,當時就開始有佛寺的興建。此前契丹民族普遍信奉薩滿教。遼代建立后,薩滿教逐漸讓位于佛教,成為統治階級對各族人民實行精神統治的工具。由于統治階級的大力提倡,佛教在遼朝境內廣為傳播,崇佛之風日見興盛。至遼興宗、道宗兩朝,侫佛之風達到極盛,一時間王公大臣、士庶百姓競相爭建塔廟,使得遼朝境內塔廟相望,僧尼之數多至數十萬。佛教的盛行給遼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的發展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由于熱衷于佛事,使得統治階級更加腐朽昏憒,精神萎糜,朝綱不振。修建寺廟佛塔、興辦佛事都需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寺院濫度僧尼,廣占山林果木良田,嚴重地影響了遼朝的財政稅收和經濟發展。與金璧輝煌的寺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文廟和州縣學舍的破敗不堪,大批青少年剃度為僧侶,成年累月地禮佛誦經,嚴重阻礙了社會進步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所以元人說:“遼以佛廢,金以儒亡”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佛教興盛的同時也促進了佛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其中包括對佛教經典進行大規模的校勘編纂和刊印,如續刻石經、校印佛藏等對佛教文化遺產的整理工作是遼人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貢獻。而遍布五京的遼代寺廟和佛塔更是佛教文化在建筑藝術上的直接體現。這類建筑在東北地區原來多得不計其數,但由于寺廟都是木構建筑,容易坍塌破壞,所以保存至今的真正遼代的寺廟建筑已是寥寥無幾了。奉國寺大殿則是東北地區唯一完整的遼代佛寺建筑。
奉國寺在遼寧省義縣城內東北隅,寺由山門、木牌坊、無量殿、大雄殿、僧房等組成,并存有金、元、明三代的重修碑記。寺初名咸熙寺,創建于遼開泰九年(1020)。據碑文記載,奉國寺原有七佛殿九間,后法堂九間,正觀音閣、東三乘閣、西彌陀閣、四賢圣堂一百二十間,以及伽藍堂、山門、齋堂、僧房、方丈等建筑,規模相當宏大。現在只有大雄殿(即七佛殿)是遼道宗開泰九年的建筑物,其他的遼代建筑已蕩然無存。
大雄殿又名七佛殿,為五脊單檐廡殿式建筑,南向,面闊九間,長48.20米,進深五間,寬25.13米,高21米,建在青磚包砌的三米高的臺基上,前有月臺。大雄殿斗拱鋪作宏大,出檐深遠,角檐上翹如翼,屋頂舉折緩和。整個大殿為木結構,外觀極為雄偉壯觀,是現存遼代建筑中體量最大的一座。殿內中央七間置大佛臺,臺上彩塑迦葉、拘留孫、尸棄、毗婆尸、毗舍浮、拘拿舍牟尼、釋迦牟尼等七佛,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神態慈祥,莊嚴高大,合座高達九米。每尊佛像前兩側,各立脅侍菩薩一尊,高2.5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佛臺兩側前角,對塑二天王像,高3.5米。這些彩塑是遼代圓雕塑像中的典型作品,其修長與寫實風格,堪與大同華嚴寺遼代塑像媲美。殿內各壁尚存有極其漫漶的高大壁畫,內容有十佛,八菩薩和兩尊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以及十八羅漢等,推斷為元、明兩代的作品。大殿內部屋頂上的斗拱、拱眼與椽栿上的彩畫為遼代原跡,內容有荷花、寶相、團窠芾蒂、瑣紋圖案及飛天。這些飛天有的頭戴寶冠,有的結雙髻,均佩纓絡戴釧、鐲,赤足,飄帶,面目豐潤善悅,姿態各異。有正視,有反矚,有的手持花束,有的捧果盤,皆作供養七佛之狀,輕捷飄逸,飛翔于行云之中。其上色以朱紅襯地,用青綠色畫染服飾,用深淺墨色渲染行云,肌肉部分如面頰、胸肩和手足等則用赭筆勾描輪廓,筆法流暢,色彩極為鮮明華麗。這些飛天、彩畫等與敦煌五代、宋初壁畫上同類題材之作風極相似,堪稱宗教繪畫藝術的上品,是國內罕見的遼代建筑彩畫實例。
佛教本身宗派眾多,自五代以來在中國盛行的佛教宗派主要有華嚴宗、密宗、法相宗等。遼代佛教最重密宗,其次是華嚴宗。遼代雖重密宗,而又趨向于和顯宗結合。這是因為東北的契丹族早期信奉薩滿教,很容易接受密宗的真言咒語,而廣大地區的漢族群眾則普遍信仰顯宗。奉國寺內既祀七佛,又祀一百二十賢圣,具有密宗與顯宗相結合的傾向,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遼代佛教的這一特點。
密檐塔也是一種重要的遼代佛教的建筑形式。隨著佛教傳入,塔開始在遼朝各地廣為修建。由于它是磚石結構,又具有抗震能力,所以保存下來的較多。僅東北地區現存遼代佛塔就有近百座。遼代佛塔是在繼承吸收中原唐、五代以來密檐塔建筑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其造型最大特點就是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或空心)磚塔,地下有地宮,地上有基座,基座之上第一層獨高而涂成白色,故一般稱為白塔。往上各層形成多層塔檐密接的形式。塔身各面均有精致的浮雕,這些浮雕作品顯示出具有較強的寫實功力,手法純熟,人物造型生動活潑,精神充沛,頗具盛唐遺風,堪稱遼金時代宗教性浮雕的代表作品。遼塔多為實心,不能攀登,因為地宮較小,往往在塔身第一層內部作室,與地宮同為珍藏舍利、經幢等佛教文物之處,這與唐、宋空心塔之舍利函全在地宮中顯然不同。各層塔檐間均懸有風鈴、銅鏡等裝飾物,遼塔懸掛銅鏡之制也屬獨有的現象。遼塔這種形制后來也為金代所繼承,成為我國建塔史上具有獨特風格的遼、金密檐塔。
現存的遼、金佛塔主要分布在遼西地區的朝陽、錦州、北鎮、義縣、興城、綏中和遼陽、沈陽,內蒙古寧城、喀左、巴林右旗以及吉林農安、黑龍江阿城等地,其中以寧城中京大明塔、遼陽白塔和北鎮崇興寺雙塔等幾處遼塔最具代表性。寧城大明塔高74米,是遼塔中最高的建筑,是遼圣宗時為中京城內感應寺所建的舍利塔。遼陽白塔高71米,建筑極其雄偉壯麗。塔建于高大的石臺上,塔身八面砌有佛龕,龕內有坐佛,旁有左右脅侍,龕上是華蓋,兩側飛天舞空。再往上塔檐層層內收,塔頂有鐵剎桿,嵌以鎏金寶珠、相輪等。北鎮崇興寺雙塔東塔高43.85米,西塔高42.6米,兩塔相距43米,塔座雕有負重力士、斗拱、曲水萬字欄板等,塔身佛龕等裝飾與遼陽白塔相似,但風格比較秀麗。上面十二級塔檐每層各嵌有銅鏡三面,角檐懸掛風鈴,風吹鈴動,聲響清悅。每有燕群盤旋于兩塔之間,成為北鎮城內著名的名勝景致。
上一篇:齊魯文化·泱泱古齊·辯談與玄想
下一篇:寧夏文化·風華磨洗認前朝·遠古人類的棲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