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字旗下的陰影
1933年1月30日,共和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國家總理,委托他組閣。從此,一片濃重的陰影籠罩了整個德國文壇。
他們首先把魔爪伸向了進步的作家們。根據事先準備好的名單,他們逮捕了大量的作家和藝術家,這些人中有的最終得到了釋放,然而很多人卻被迫致死。埃里希·米薩姆在經過可怕的刑訊后被殺害;年輕的共產黨員,作家弗蘭茨·布勞恩死在拷問室里;卡爾·奧西埃茨基在被授予諾貝爾獎金之后從集中營送進醫院,終因受到非人的待遇,不治身死。接著,幾十名作家又成為法西斯的“危害種族罪”的犧牲品。他們之中有知名的現實主義散文家格奧爾格·海爾曼,著名的表現主義戲劇家保羅·科恩費爾德,戲劇家、杰出的翻譯家、詩人、科學院副院長路德維希·富爾達,女詩人格特魯德·科爾馬等等。
海因里希·海涅曾預言:“哪里燒書,哪里接著就會把人也扔進火堆。”應該說,法西斯分子是雙管齊下、同時并進的。納粹當局繼承了宗教裁判所的經驗,早在1933年4月便開始在報刊上公布德國和外國作家的禁書目錄,宣傳部的清單中一共包括149名作家,12400種書。1933年5月10日,在德國文學史上是慘淡的一天。這一天,根據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指示,在柏林奧佩恩的廣場為公開燒毀不準流通的書籍舉行了駭人聽聞的戲劇性儀式。在熊熊火光的映照下,一批又一批黑名單上的書被從各個圖書館搬出來,然后銷毀于烈焰之中。
法西斯的恐怖活動,非常嚴重地影響了德國文學的命運,約有一千名德國作家和新聞記者,由于不愿出賣靈魂而離開了德國。而國內,一批甘愿“莊嚴宣誓,精忠效命”于希特勒的作家們,建立起了所謂的“真正的德意志文學”。這種文學,正如歷史家弗蘭茨·朔瑙爾所說的:“不過是地方性的低級的文學”。也正如一本《德國文學史》上所說:在擁有偉大傳統的、天才輩出的文學園地上,突然——象火山爆發的巨大推力從地獄里推出來似的——出現了一個精神上和道德上貧乏的發育不全的“真正的德意志文學”。
當我們今天再去回顧這段歷史時,不得不為納粹法西斯主義所造成的破壞不寒而栗,它的悲劇將永遠警策著后世的人們。
上一篇:停滯在二米三一之后的思考
下一篇:臥碑與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