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貂裘氈帳亦開顏·蒙古袍與審美
草原牧人的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巖畫上,已經看出居于蒙古高原的古人類在腰間圍著一條獸皮裙,頭上插著長羽毛。至公元12世紀,雄踞于蒙古高原的草原民族早已創造出適合于牧業社會的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的服飾。《蒙古秘史》第九十六節云:“鐵木真、合撤兒、別勒古臺三個人拿上搠壇母親作見翁姑禮的黑貂鼠皮襖,去見也速該父親的舊安答(朋友)王汗。”可見蒙古族已身著長袍。關于13世紀蒙古人的衣著南宋彭大雅于《黑韃事略》中寫道:“其冠披發而椎髻,冬帽而夏笠。婦人頂故姑。其服右衽而方領,舊以氈、毛、革,新以纻絲、金線,色以紅紫紺綠,紋以龍鳳,無貴賤等差。”這里所謂的“故姑”,為蒙古族貴族婦女所戴的特殊的帽子。13世紀中葉來蒙古的西方傳教士加賓尼也有描述:“男人和女人的衣服是用同樣的式樣制成的,他們不使用短斗篷,斗篷或帽兒,而穿用粗麻布、天鵝絨或織錦制成的長袍,這種長袍……(二側)從上端到底部是開口的,在胸部折疊起來,在左邊扣一個扣子,在右邊扣三個扣子,在左邊開口直至腰部,各種毛皮的外衣式樣都相同。”此時服飾男女有別、貴賤有別,堪稱琳瑯滿目、異彩紛呈。
服飾藝術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草原牧人外在表征的服飾透視其歷史文化,社會習俗,審美特點,窺探其潛在的文化心理特征。
蒙古草原牧人的服飾是與其自然環境相適應的。從其所處的地理環境看,蒙古族只能依賴于畜牧業。古老的蒙古高原屬于干旱草原,《黑韃事略》記云:“其地氣候寒冽,無四時八節,四月、八月常雪。其地草至五月始青,八月又枯。”《清稗類鈔·蒙古道路》條云:“由張家口至庫倫都凡三千六百里,出張家口,一望皆沙漠,淡水殊少……”其地理位置偏北、地處高寒,孟秋即雪,因此其服飾要具有保暖的性能。他們所著春夏秋冬皆為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長袍,冬季則穿皮袍、棉袍。一般草原牧民一年大半時間所著之長袍是把生綿羊皮用酸乳加以鞣軟,毛皮朝外縫成,日可為衣夜可當袍。他們把皮袍稱為“得勒”,把棉袍和夾袍稱為“特爾力克”。其款式有開衩袍和無開衩長袍、馬蹄袖長袍與無馬蹄袖長袍、寬下擺長袍和窄下擺長袍的區別。其因不同年齡、不同姓別、不同季節、不同場合而異。下裝多著皮褲,皮褲有熏皮褲、吊面皮褲、熏制去毛皮褲和單夾褲多種。婦女多穿棉褲。草原牧人多著坎肩,亦為防寒用。牧民在冬季下夜時有皮袍外面所加的山羊皮衣稱“答忽”,類似半袖衫,此承元代而來,元代稱做“比肩”。南宋遺老鄭思肖詩云:“枲笠氈靴搭護衣”,并自注謂:“搭護,元衣名。”可見其承繼關系。
草原牧人無論春夏秋冬都戴帽子,因冬日風雪嚴寒,夏日烈日炎炎。此習俗在文獻里早有載。多桑《蒙古史》云:“頭戴各色扁帽,帽緣稍鼓起,惟帽后垂緣寬長若㯶櫚葉,用兩帶結系于頤下,帶下復有帶,任風飄動。”從出土文物看,男子所戴的棲鷹冠,紅線帽,女子所戴的罟罟冠早已出現在元代。宋人所繪《射獵圖》中所畫的北方騎士亦戴皮帽,著貉袖。牧人所戴帽子的種類很多,在此提一下風雪帽。風雪帽又稱棲鷹冠。棲鷹冠有尖頂和圓頂兩種,圓頂風雪帽后檐較長,尖頂風雪帽后面有一皮毛穗,其特點是帽檐較小。明《夷俗記》載:其檐“僅可以覆額,又其小者,僅可以覆頂,俱以索系之項下,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頂冠以朱纓……”這種帽子可以追溯到更早。《草木子》記云:“元代,官民皆戴帽,或檐或圓,或前圓后方。”故宮博物館所藏元代的陶俑就是這種帽子,是時俗稱“韃帽”。杜爾伯特男子所戴的風雪帽、布里亞特男子所戴的尤登帽,達爾罕男子所戴的胡路布帽都類似風雪帽。
草原牧人的服飾還具有鮮明的區域文化色彩。如前所敘,蒙古族世代從事畜牧業。隨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不僅需要其服飾有較強的保暖性能,而且需要能夠縱馬馳騁。《元史》卷一百云:“元起朔方,俗善騎射,因以弓馬之利取天下,故或未之有,蓋其沙漠萬里,牧養蕃息。太仆之馬,殆不可數計,亦一代之盛哉。”草原民族的服飾適應騎馬的需要。蒙古族著袍有系腰帶的習俗,束腰對長途騎馬的人來說是必需的,這樣既可保暖,又可使胸部寬敞,雙臂活動不受牽制,易套馬,引弓射箭。系腰帶的習俗早在徐霆注《黑韃事略》里就有載:“腰間密密打作細褶……又用紅紫帛捻成線橫在腰上,謂之腰線,蓋欲馬上腰圍緊束突出,采艷好看。”長期以來,由于男子常年縱馬奔馳,腰帶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稱男子為“系腰帶的人”,腰帶逐漸成為男子權威的象征。
草原牧人著靴,這也是游牧民族服飾的主要特點。《釋名》云:“古有舄履而無靴,靴字不見于經,而趙武靈王始服。”可見農耕民族所著之履(鞋)與游牧民族所著之靴有明顯的差別。明《夷俗記》云:“女不為弓鞋,與男俱靴,靴之底甚薄,便于乘騎也。”在大漠區域內,牧人男女著靴是適應其牧業經濟的特點和生活環境的。
草原民族的服飾具有自己的審美特征。“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游牧的自然環境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草原牧人的審美特征。以婦女服飾為例,鄂爾多斯草原婦女的服飾是直身長蹄袖,下擺一直到腳腕處,四開身左右兩邊的開衩處有多種精美的裝飾圖案。阿拉善婦女身著的坎肩的袖口、領口、對襟和下擺之緣均有對比顏色的華麗鑲邊。布里亞特婦女在馬甲邊,半袖條、腰帶飾條的鑲邊處均有刺繡花邊或貼花,赤峰地區的婦女在服飾袖子的中部鑲兩段刺繡花條,也有三段或多段的。
美麗多彩的刺繡不僅裝點婦女的服飾,而且也出現在男人的服飾上。男人所著之坎肩在領部、肩部、開襟處均有黑色的貼邊,胸部貼邊呈云狀紋,與此對稱在肩部又加一道刺繡花邊,下擺處與云狀紋內也有刺繡圖案。男人帽子頂部有云形貼花圖案,帽檐處有刺繡圖案。
草原牧人服飾上的圖案亦豐富多彩。其中包括:傳統的幾何圖案,如云頭紋、卷草紋、盤腸紋、棱形紋、卍字形,盤腸圖形變化多樣,屬吉祥圖案,犄紋與盤羊角相似。此外還有多種花卉圖案,遼闊的草原生長著兩千多種植物,這些植物為蒙古族的刺繡提供了豐富的題材。
在服飾的顏色上,草原人民偏愛鮮艷、光亮的色彩。這種偏愛特別體現在女性服飾上。其崇尚白色、天藍色、紅色、粉紅色、黃色,摒棄黑色、灰色。服飾的光亮度,是蒙古民族審美趣味的再現,這種獨特的審美趣味與審美意向緣于多彩多姿的草原,其服飾的顏色與廣袤的草原相和諧。
草原牧人的服飾是歷史的遺留物。布利亞特蒙古人以帽頂象征太陽,以帽纓象征陽光。元代蒙古人的棲鷹帽、土爾扈特婦女的陶爾其克帽正面都有火形圖案,內蒙古博物館現藏有蒙古族近代婦女所佩戴的銀飾上有鳥形、蛇形圖案,這都是古老的自然崇拜、動物崇拜、圖騰崇拜的遺跡。牧人男子佩戴佛像,牧人婦女的銀飾上刻有佛教法輪的圖案,此為蒙古族信仰喇嘛教的折射,而其扣襟上、衣服上各種吉祥結的編織,表明了牧人渴望平安祥和的心理,服飾與社會、與宗教、與民間的心理狀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上一篇:草原文化·草原及草原民族·蒙古族與草原文化
下一篇:青藏文化·青藏文化的過去與未來·藏學研究正在推動青藏文化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