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地理文化·杜甫草堂
唐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浣花溪畔。安史之亂后杜甫由同谷到四川成都投靠嚴武時,瀕浣花溪筑茅屋而居,歷時近四年,作詩240余首,最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即作于此地。原宅已圮,宋元豐年間于舊址立祠,明弘治十三年(1500)及清嘉慶十六年(1811)兩次修建后,大體奠定了今日規(guī)模。主要建筑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及亭榭等,詩史堂兩側為陳列室,環(huán)以四廊與大廨相連,布局緊湊,相互呼應,幽雅別致,占地約300畝。園內翠竹楠林,梅園桂花,荷池水榭,小溪曲橋,溶園林與祠堂建筑于一體,獨具一格,使詩人故宅,增添無限詩情畫意。每當農歷正月初七,俗稱“人日”,游人前來賞梅憑吊者絡繹不絕,為當地韻事。旁有草堂寺、冀國夫人祠等古跡。新中國成立后,已辟為杜甫紀念館,收藏歷代杜詩版本和杜甫石刻像等有關文物,現已改為杜甫草堂博物館,是國內杜甫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此外在甘肅成縣城東北5公里的鳳凰山下飛龍峽口右側,也有杜甫草堂遺址一處。唐乾元二年(759)杜甫自秦州到同谷(今成縣),在飛龍峽口“修茅茨容身”,即指此。草堂始建于宋,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重修。南北寬約20米,東西長約10米,現存大門內左右?guī)浚T內大殿三間,舊有杜甫塑像,早毀。堂內存歷代古碑,古柏森森,環(huán)境幽雅。堂后有鳳凰臺、秀才峰等風景點,杜甫《鳳凰臺》、《發(fā)同谷縣》等詩作于此。
上一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濟文化·本末理論
下一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濟文化·欲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