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天下黃河富寧夏·水運驕子—皮筏子
萬里黃河從寧夏腰部穿過,流程三百九十余公里。滔滔河水在給寧夏創造了一大片肥田沃壤之后,也給那片土地上的人民帶來了交通上的便利。從古代到現代,寧夏人民創造了不少黃河水上交通工具,其中具有神威的便是皮筏子。
皮筏子也叫“渾脫”,在宋代就出現于黃河之上。皮筏子是由充氣的革囊制作的,把一個縫制的僅留一個小口的革囊內部充滿氣體,再把小口扎系緊固,密不透氣。這樣的革囊放在水面上會產生很大的浮力,古人就是利用它來作為泅渡黃河的工具。宋代以前的革囊是由幾塊皮張縫起來的,很容易因縫不嚴密而漏氣。宋代采用了“渾脫法”剝制皮張。將牛或羊只宰殺了,把頭割去而不剖肚膛,從頸口部位掏取出骨肉和內臟,這樣即可得到一個完整的牛或羊的皮張。“渾”做全解,“脫”就是剝的意思,“渾脫”就是剝離整張的牛、羊皮。
牛或羊皮剝脫之后還要經過若干道工序加工:以羊皮為例說明。羊皮整張剝離下來,先將它放在水中浸泡四五日,爾后撈出來放在烈日下曝曬一日。再把羊皮上的毛拔凈,皮張內外洗凈,并從頸口處灌進半斤食鹽和半斤胡麻油,外加一些水。再次將羊皮放在烈日下曝曬,并且邊曬邊揉搓羊皮,一直到羊皮外表呈現出紅褐色,皮張也揉搓得柔軟而有彈性。此時,再把羊皮的頸部和三條腿用皮繩扎緊。僅留一條有個小口的腿。從未扎的腿的小口中向內吹氣,一直吹到整個羊皮膨脹成渾圓,再把那個小口扎緊,使整個充氣羊皮密不透風。至此,一個羊皮氣囊便做成了。
古代人最初泅渡黃河只用一只充氣羊皮囊,一只手將其挾手腋下,另一只手劃水。這種方法簡單,但有缺點,一是泅渡者渾身沾水,二是極不安全,三是載重量很小。后來人們用木棍做一個井字形的方框,下面扎上若干只充氣羊皮囊,使之聯成一個有較大平面的整體,它就是自宋代流傳至今的“羊皮筏子”。小的羊皮筏子由四只羊皮充氣囊組成,載重二三百公斤,而大的長途貨運皮筏由五六百只羊皮充氣囊組成,可載貨數十噸,具有很神奇的運輸能力。
還有一種牛皮筏子,是用剝離下來的整張生牛皮制成革囊,其內不充空氣,而是填塞羊毛,也有填草的,俗稱“草筏”。牛皮筏子也用椽框架聯接,小型的用32個皮囊組成,上面可載貨五噸,大型的用一二百個皮囊組成,可載貨二十五噸左右。牛皮筏子一般用作長途黃河水上貨用。羊皮筏子和牛皮筏子可以組成一個運貨皮筏隊,每隊頭尾用羊皮筏子,中間用牛皮筏子,間隔也插排幾只羊皮筏子。這種混編的皮筏隊最適宜長途運輸。據近代史料記載,大型羊皮筏子編隊的載重量最高達三十噸,而大型牛皮筏子和羊皮筏子混編隊的載重量可增加到六十噸,其運輸情景是很壯觀的。
用皮筏子在黃河上運輸具有很多優點。首先,皮筏子吃水淺。牛皮筏子吃水半米,而羊皮筏子吃水僅半市尺,不怕擱淺。其次,皮筏子操縱靈活。黃河上游河道有的地段水流急、礁石多,筏工可以操縱皮筏子靈活地躲開礁石。皮筏子靠岸不需要碼頭,隨時隨地都能停泊。第三,皮筏子運輸成本低。皮筏子造價低廉,制作較簡單。用皮筏子運貨到目的地后,可將貨物和皮囊一塊賣掉,或者把皮囊放氣和取出內填羊毛等物,將它們再曬干打捆,雇用牲口馱回。由于以上優點,黃河上游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一帶的皮筏運輸業在近代一度很紅火。皮筏運貨隊從青海省貴德縣出發,一直順水而下可以到達內蒙古托克托縣,航程有一千多公里。在本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初期,黃河上游地區的皮毛、藥材、糧食等大宗土特產的貨運,幾乎全是由皮筏子順水運抵包頭再轉為陸運的。那時,黃河寧夏段內,經常可見大型皮筏隊順流而下,上面滿載著貨物。皮筏工們一邊操縱著,一邊高唱著花兒,很有一番情趣。
解放以后,皮筏運輸依然為寧夏的建設做出貢獻。在包蘭鐵路未通車以前,石嘴山急需一些大型機器設備,而汽車又無法裝載,最后用皮筏貨運隊從蘭州運過來。后來,黃河上修起了一些大壩,長途皮筏運輸才逐漸消失。現在寧夏中寧縣的石空,中衛縣的新墩等地仍有皮筏擺渡,筏工們都是個體專業皮筏者。他們用十四個羊皮囊做成中型筏子,每次可載六人和六輛自行車,渡一次黃河僅用六七分鐘,時間又短,而且很安全。過往行人都喜歡乘皮筏過黃河。一些外來的游客還把乘坐羊皮筏子當作旅游項目。坐在輕快的皮筏子上,體會一下隨波逐流的感覺,確是一種重返大自然的精神享受。
上一篇:八閩文化·八閩藝術·民間音樂
下一篇:草原文化·牧人的一生·求子方式和誕生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