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十三陵·地下有宮殿洪福難齊天
十三陵的主體建筑,除了龐大的地面建筑群,還有建在寶頂下的地宮。地宮內有皇帝、皇后的棺木和大量的隨葬品。封建帝王不僅生前試圖長命百歲,死后還要擁有大量的財富,以炫耀他們洪福齊天。
十三陵每座陵都有地宮,至今,只打開了定陵的地宮,以展示明代帝王的葬式。
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歷)的陵墓,它是十三陵中繼長陵、永陵之后的第三大陵。朱翊鈞是明朝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共四十八年),他二十二歲時便開始仿照他祖父的陵墓——永陵來建造自己的陵墓。所以,定陵的地面建筑與永陵差不多,它也筑了一道外圍墻。只是由于定陵地面建筑破壞程度比永陵更甚,故全貌已難以想見。
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在進京之前路過明陵,放火焚燒了康、定、昭三陵,但未完全燒毀定陵的地面建筑。朱翊鈞當政時,東北興起了少數民族建立的后金(后來的清朝)政權,明軍在東北戰場上節節失利,引起了明朝統治者極大的恐慌。他們聽信風水先生之言:只要毀掉金代在大房山(今北京房山縣境內)的祖陵,泄掉金代的“王氣”,便能制服后金,把金陵拆毀了,并在其上建關帝廟以壓“王氣”。清軍入關后,攝政王多爾袞為了報復,拆毀了定陵的棱恩殿等建筑。乾隆時,為緩和民族矛盾重修十三陵時,以拆大改小的辦法,將永陵、定陵等的棱恩門、棱恩殿(從七間縮小為五間)又修起來了,當然所用材料遠不及當年。1914年,十三陵的豪紳爭奪陵區管理權,為栽贓陷害,又給定陵等陵點了一把火,據說大火三日不熄,現在定陵地面建筑僅留下遺址了。
地宮的發掘
今天的定陵,最著名之處便是它的地下宮殿,因為這是十三陵中十三座寶頂下唯一被打開的皇帝陵墓,由它我們可以窺探十三陵地宮的全貌。
歷代帝王的墳墓為了防備盜墓,都采取了種種措施。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墓中設有自動發射的弩機暗箭,墓室封閉前,為防止泄密,凡參加建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們出來就封閉了墓門,將他們活埋在里面。此外,據說有的皇陵里面有毒氣,進墓室者會中毒身亡;有的里面設有陷井,一踏上翻板,會掉入萬丈深淵;也有的進墓室后,會有千斤石掉下來,把人砸成肉醬……。
定陵的正式發掘始于1956年5月。當時,定陵寶城東南側有幾塊磚脫落,里面露出了一處券門。經過在正對券門的位置上挖深溝,發現下面有用城磚砌的隧道。追蹤這條隧道的方向,再挖深溝,挖到7.5米深處時,發現了一塊小石牌,上面刻著“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脊湃藛T經過研究后認為,因為定陵建好時(1590)萬歷皇帝朱翊鈞與她的皇后還活著,自然要將陵墓封閉起來。但為了在皇帝死后及時將陵墓打開,避免因誤了吉時而招殺身之禍,當時負責修建陵墓的人留下了這塊指路的石碑。順著石碑所指的方向再開深溝,又發現了石隧道。隧道的盡頭,有一堵大墻,用明代的尺子一量,它與石碑的距離和石碑上的記載完全一樣,肯定這就是金剛墻。墻頂部有黃色琉璃瓦檐,瓦檐下由于填土的擠壓,顯現出一個八字形痕跡,那是用二十三層大磚封砌起來的。取掉封門磚,看見一間方形券室,頂部用磚作拱券,回壁用石條砌成,它一面連接隧道,而在西墻中央,有一座漢白玉石門緊閉著,這便是地宮的門。這門從外面推不開,用手電筒順門縫照去,發現里面有一個條石(自來石)頂著門,考古人員用鉛絲順著門縫套著條石,然后用一塊薄板從門縫內推動它,沉重的石門便被推開了。
地宮的大殿
地宮大門高2.3米,每扇門寬1.8米,重約4噸,系采用整塊漢白玉做成,門上刻了縱橫九排門釘,還雕刻著獸首銜環。石上橫著一條粗大的銅管扇,石門上軸插入銅管扇內,下軸嵌入石門墩。門軸一邊較厚,鋪首一邊較薄,使門便于推動。
地宮是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寬敞的殿堂聯結組成的,全部是石結構,沒有梁柱,采用拱券形式。五個殿之間,由形式與地宮大門相似的石門隔開。各殿大都用澄漿油浸制的“金磚”鋪地,后殿則鋪以花斑石,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后殿最高處達9.5米,其它各殿最高處也在7米以上。
地宮的中殿有三個漢白玉石寶座,座前各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一個香瓶、兩個燭臺、兩個花瓶),還設有青花云龍紋大瓷缸各一口,缸內裝著香油,這就是所謂長明燈。但是,等地宮封閉后,因為缺氧,燈是怎么也不可能“長明”的。
在中殿兩側,各有一條甬道,通向左右配殿,兩殿形制相同,但都是空的,即使是用漢白玉鑲邊、金磚平鋪的棺床上,也沒放什么東西,只是中間有一長方形孔穴,內填黃土,稱為“金井”
后殿稱玄堂,是地宮的主要部分。迎面的棺床上,放著三口棺槨,中間的特別大,是朱翊鈞的靈柩。左右兩邊是孝端、孝靖兩個皇后,周圍有二十六只陪葬箱子、玉石和青花瓷瓶等。
皇帝與皇后
開棺前,考古人員曾做過蠟尸(用蠟將尸體封住)的準備,但打開棺蓋,才發現死者早都是骷髏了。朱翊鈞結著發結,插著金簪,嘴上還殘留著幾根黃胡須,頭戴金冠,身穿繡龍袍,腰束玉帶,足蹬長統靴,兩腿長短不一。從骨骼上看,身材并不高,稍有些駝背。葬時是仰面朝天,右手還側扶著面頰。
孝端皇后是浙江余姚人,朱翊鈞原配,姓王,1620年五十七歲時死,比朱翊鈞早死三個月。
孝靖皇后是朱翊鈞長子光宗的生母,原為宮女,侍候朱翊鈞的母親。她十七歲時,被朱翊鈞看中懷孕,后來被封為恭妃,因生長子,又進封為皇貴妃。因為她兒子被冊立為皇太子,引起朱翊鈞寵妃鄭氏的妒恨,乘隙加害,四十七歲亡。當時按貴妃身份葬在東井。1620年10月,她的孫子熹宗在埋葬朱翊鈞和孝端皇后時,把她從東井遷來葬入地宮。
定陵地宮中出土金銀器皿、玉器、瓷器和絲織品共達三千多件。其中最令人驚嘆的是朱翊鈞的金冠和皇后的鳳冠。金冠用極細的金絲編成,冠上部鑲嵌了兩條金龍戲珠。鳳冠共有四頂,形狀都差不多,每頂上都鑲有珍珠五百多顆,寶石一百多塊。鳳冠是皇后在舉行慶典時戴的。還有皇帝的龍袍,上繡十二條形態各異的團龍;皇后的百子衣,繡有各種花草及百子圖。
據史料記載,朱翊鈞是一個貪財荒淫、兇暴殘忍的君主,他每晚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每怒動輒殺人。修建定陵時,工地上常有二、三萬人,其費用搜刮了全國的稅收。定陵地宮建成后,朱翊鈞帶著一大群后妃和文武大臣來查看,他一時興起,便在地宮里擺設酒筵,大吃大喝
北京十三陵定陵地下宮殿
起來。朱翊鈞在位時間最長,他生前曾派大批宦官充任稅監和礦監,在全國各地廣泛地搜刮民脂民膏,以至激起了各地百姓的反抗。今天地宮出土的物品雖然很豐富,但與朱翊鈞一生無饜的貪求搜刮相比,就顯得太單薄了。這是因為朱翊鈞死后還未下葬,太子朱常洛登極只二十九天便突然死去,宮中十分混亂,他的孫子熹宗朱由校只好草草處理祖父及父親的喪事。朱翊鈞生前搜刮的無數財寶,也就未能與他一道葬入定陵。
定陵大火
定陵的地面建筑經過幾次大火后,僅存殘跡,就連定陵地宮東南面的定陵村,也被燒得一干二凈,只剩村口的半截柱子。定陵村如今已成一片果林。在當地百姓中,還流傳著這么一個火燒定陵的傳說:
一天,定陵村北的石碑忽然放光,上面出現了一個月亮樣的東西,每到夜里,便把定陵村周圍照得如同白晝。不久,村里出現了一個衣衫破爛的老花子,窮哥兒們見了他,總給他點吃的,財主老爺不僅什么也不給,還常罵他。
幾天以后,這個老人又來了,穿著一身干凈點的衣服,在村里的大街上擺了個小攤兒,上面不倫不類地放著筷子、紅棗、梨以及幾個大火燒。更讓人驚奇的是,他只是守攤而不賣,還一個勁地喊:“筷——棗——梨——大火燒”。起初人們只當他是個瘋老頭,沒往心里去。三天之后,老頭再沒露面,而村北石碑上的“月亮”卻更亮了。大伙這才猛然悟出,這恐怕是讓咱們“快早離(筷、棗、梨),說話就要大火燒了”吧。于是一傳十,十傳百,三天之內,村里除了幾戶戀財的大戶外,大部分人都投親靠友去了。
第四天五更時分,一場沖天大火,把定陵和定陵村燒得一干二凈,窮苦百姓幾乎全部脫險,而地主老財連同他們的家產,統統葬身于火海。
后來,這一帶的百姓說,那個老花子是魯班爺。
永陵紅瓦
明代皇帝對修建自己的陵墓十分精心,許多人生前親自監督工程,對建筑規模、式樣、用料、顏色的具體要求非常嚴格。同時,還處處要求顯得吉利,表現皇家瑞氣和皇帝洪福齊天。其實,這只是他們的一廂情愿。參觀十三陵時,人們會發現所有建筑物的瓦都是黃色的,只有永陵的建筑物瓦是紅色的。對此,在當地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朱厚熜來工地巡視,忽然發現窯工燒出的琉璃瓦發紅而不發黃,于是大發脾氣。因為黃色代表皇家的瑞氣,瓦燒紅了,皇家瑞氣就沒了。他下令殺死了幾批窯工,并限令,如果下一窯瓦燒出后還是紅色,不但要殺盡所有窯工,還要誅滅九族。新上任的窯頭是個小伙子,領命后回到家中不吃不喝直發愁。忽聽門外吵吵嚷嚷,出去一問,原來是皇帝又派人募集長生不老藥。他父母商量出一個計謀,對兒子作了如此這般的交待。到了出窯的那天,一批批琉璃瓦還是血紅血紅的,青年窯頭被捉拿后一直喊冤?;实蹎査暮蝸?,小伙子說:“當今皇上洪福齊天,連燒出的瓦都是紅的,我們怎么燒,也無法將瓦燒黃,皇上要是因此就把我們殺了,豈不冤枉?”皇帝聽后心想,“洪福齊天”的“洪”字,正與紅顏色的“紅”同音,這不正是吉兆嗎?于是心花怒放地問:“還有呢?”小伙子機警地答道:“當今朝廷的年號叫‘嘉靖’,與‘家盡’同音,我們燒出的瓦老是紅的,正是吉兆,沖了不祥之意?!被实勐牶鬂M心歡喜,立即放了所有窯工。從此,永陵的瓦就皆為紅色。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曲阜·圣跡尋蹤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蘇州·塔觀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