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愿望未能完全實現的比才
比才·喬治(1838—1875)是法國作曲家。出生在音樂家庭,自幼顯露出音樂天賦。十歲進巴黎音樂學院,從巴蒙泰爾學習鋼琴、從貝努阿學習管風琴、從齊默爾曼和古諾學習對位和賦格、從阿列威學習作曲。李斯特、柏遼茲對他的鋼琴演奏有高度評價。十二歲開始創作,十七歲時寫作的《c大調交響曲》具有形式精煉、表情生動、色彩明朗的特點。1856年在奧芬巴赫主辦的輕歌劇創作比賽上,他和獨幕歌劇《米拉克爾博士》獲一等獎。1857年他的畢業作品康塔塔《克洛維和克洛提爾達》獲羅巴大獎,因而使他享有去意大利深造的機會。在意大利學習期間,他還悉心研究文學、藝術史、參觀畫廊和博物館,對他創作有很大啟發。這個時期作品有歌劇《唐普羅科皮奧》。1860年因母親病故回到法國,從此走上獨立的創作道路。他立志創作戲劇音樂的目標越來越明顯,決定專門從事歌劇寫作,構思了各種類型的歌劇。根據東方主題和傳統情節創作的《采珠人》是一部以錫蘭為背景的愛情悲劇,音樂富于生活氣息,旋律豐富,后來成為經常上演的劇目,但首演并不成功。另一部根據司各特的小說寫的《珀斯城的美女》,首演后受到某些進步評論家的嚴厲指責,批評比才迎合部分聽眾的趣味和習慣。接連失敗使他意志頹唐,他在唯一一篇論文中提到“我正經歷著危機”。當時他問政治,身處尖銳的斗爭之外。對巴黎公社持懷疑和反對態度,但又憎惡對巴黎公社成員的殘酷鎮壓,自以為客觀。實際上他的思想停留在資產階級共和主義的水平,曾參加普法戰爭時的國民自衛軍,他的理想是推翻第二帝國建立第三帝國。嚴重的考驗促使他的民族意識日益覺醒,加強了創作中的民主傾向。度過了六十年代末期的創作危機之后,進入七十年代創作成熟時期。他寫了一系列音樂會作品,如《小型組曲》和戲劇序曲《祖國》等。根據繆塞的詩歌創作了獨幕歌劇《扎米雷》,是以埃及為背景,使用了阿拉伯的旋律,在東方題材處理和風土人情的描繪方面比《采珠人》前進了一步,找到了自己的創作道路。為都德的戲劇《阿萊城姑娘》配樂二十七段,限于當時條件只使用二十六人的小樂隊,戲劇演出雖不成功,但音樂被編成兩套管弦樂組曲而流傳至今。《阿萊城姑娘》第一組曲由作者生前親自選編,第二組曲是在比才逝世后由他的朋友法國作曲家吉羅選編,兩部組曲均由四首樂曲組成,音樂色彩鮮明,有強烈的戲劇感染力,在配器上顯示了新的風格,獨具特色。歌劇《卡門》是比才的頂峰之作,劇情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說。他把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搬上舞臺,描繪了他們的性格和心理狀態。音樂與劇情形成整體,豐富的旋律展現了現實生活畫面,音樂生動、靈活、光彩奪目,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首演時雖遭反對和攻擊,卻連續演出了三十七場,后來成為世界各國戲劇舞臺經久不衰的上演劇目之一。被編成管弦樂組曲廣泛流行,最新版本是俄羅斯作曲家謝德林改編的《卡門組曲》。他還創作了為兩架鋼琴演奏的組曲《兒童游戲》、鋼琴曲《夜曲》、《半音變奏曲》及一些歌曲。
比才是一位具有鮮明個性的作曲家,也是一個未能實現生前愿望的人。由于《卡門》首演未獲成功,使他精神和心理上受到很大打擊,加之多年喉疾(可能是癌癥)病情惡化,促使心臟病發作,在《卡門》演出第三十一場那天與世長辭,年僅三十七歲。
上一篇:生前寂寞的卡夫卡
下一篇:生活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