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輝煌燦爛的科學技術成就·文房四寶的工藝成就
安徽歷史上有不少馳名遐邇的工藝制品,達到了很高的技術水平,在生產實踐中也產生了一批能工巧匠。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宣紙,徽墨、宣筆、歙硯。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安徽在歷史上一直是我國著名的造紙產地,其“宣紙”享有“紙壽千年”之譽,倍受推崇。自唐到宋,徽州出產的紙質量上乘,有澄心、凝霜、麥光、冰翼、龍須等品種,尤以南唐后主李煜敕命特制的“澄心堂紙”質量為最,有長者達五十尺為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宣州的宣城、涇縣、南陵、寧國等在唐代以青檀皮為原料造紙,稱為宣紙、很受書畫家推崇。降及明清,造紙技術不斷提高,出產的紙張細薄、堅密、均勻、潔白、堅韌、耐久,還有獨特的滲透、潤墨性能,工藝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涂蠟、砑光、灑金、描金、刻花、印花等,各具特色。宣紙制作工藝十分考究,主要采用皖南山區的青檀皮和砂田稻草作原料,利用泉水加工精制,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項操作過程。
徽墨的制造始于唐末。當時,北方戰亂頻仍,易水(今河北易縣)著名墨工奚超為避戰亂,挈家南下,避居歙州(今歙縣)。奚超與其子奚廷珪以黃山古松為原料,改進了搗松、和膠、配料等技術,研制出一種“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佳墨,受到南唐后主李煜賞識,命他家世代為墨務官,并賜國姓李,從此“李墨”之名遍天下,有“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說。據說李廷珪制墨,用松煙一斤,配珍珠三兩,玉屑、龍腦各一兩,再用生漆拌和。制作時非常注重搗磨,每劑竟搗十萬杵左右。制成的墨堅固如玉,南唐文人徐鉉、徐鍇弟兄共用一錠李墨,每天寫字不少于五千字,竟用了十年。有人把李墨失落池中,過了一個月才發現取出,光澤不變,表里如新。由此可知制作技術之高。在李氏一家的影響下,當地很快涌現出一批制墨高手,相繼著名的有耿遵仁、耿文壽一家,與李廷珪約略同時的朱逢,技術也很高明,所制墨名“元中子”,又名“麝香月”,風行于世。歙州成為全國制墨中心。宋宣和間,歙州改稱徽州,李墨也逐漸被稱為“徽墨”。宋代著名的墨家有張遇和潘衡,所造墨供御用,又有潘谷,所制墨有狻猊、松煙、福庭東閣等品類,皆被視為墨中神品,蘇東坡在潘谷死后曾作詩悼念,中云:“一朝入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擬之于詩中李白,評價極高。宋代其他制墨名手尚有高慶和、汪通、戴彥衡等。明代徽墨原料由松煙改用油煙,制作技術又有提高。此時制墨出現不同流派,以歙派和休寧派最為聞名。歙派的代表人物為羅小華、方于魯、程君房等,方、程二人還分別編有《方氏墨譜》和《程氏墨苑》。休寧派的代表人物有邵格之,汪中山等,他們還創造了一種成套叢墨,名“集錦墨”。明末清初之際,名家迭出,葉玄卿、吳叔大、吳去塵、程公瑜、程鳳池、吳天章、胡星聚等都堪稱高手,尤善制大塊墨和集錦墨。清代徽墨生產臻于極盛,出現了一批造墨名家,尤以曹素功、汪近圣、汪節庵、胡開文最為聞名,稱為四大家。
宣筆制造歷史悠久,相傳秦將軍蒙恬南伐楚之中山(今涇縣一帶),命工匠以兔毫竹管為筆,稱“秦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里出產的筆已很有名,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曾向以制筆精良著稱的陳家求過筆。唐宋時期,這一帶成為全國制筆中心,因地屬宣州,故稱“宣筆”。當時最有名的制筆名家是諸葛氏,“諸葛筆”名傳天下,其代表人物有諸葛高、諸葛元、諸葛漸、諸葛豐等,諸葛氏所制為柱心筆,諸葛高在繼承家傳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革,所制筆鋒健銳。宋代著名詩人梅堯臣是宣州人,常以諸葛筆贈人,并作詩稱“筆工諸葛高,海內稱第一”。此外,徽州的呂道人、呂大淵、汪伯立等也善制筆,他們不用柱毫,改用無心散卓法,至今相傳。宣筆選料嚴格,毛純耐用,剛柔適中,尖圓齊健,裝飾雅致,誠為珍品。
歙硯生產始于唐代,其石料產于婺源(今屬江西)的龍尾山。龍尾山在唐代屬歙州(治今歙縣),故稱“歙硯”,又稱“龍尾硯”,主要產于歙縣、祁門、休寧一帶。五代時汪少微是制硯名家,將龍尾硯的制作水平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南唐后主李煜對他很賞識,任命他為硯務官,并賜國姓李。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曾得到一方曾為李煜擁有的歙硯,中間為硯池,四周刻有三十六座山峰,工藝極精,米芾后用它換了一座豪華別墅,足以見其名貴。歙硯石質堅韌,細如肌膚,溫潤瑩潔,紋理細密,發墨如油,是名符其實的“藝林瑰寶”。宋代書法家蔡君謨為詩贊之曰:“玉質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如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上一篇:青藏文化·雪國世界·文化起源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文面文身和去毛拔牙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