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韻學·音韻學研究的歷史分期
既然音韻學研究的是漢語語音系統的演變規律,那就必然會涉及到歷史分期問題。
大部分學者認為,漢語語音的歷史發展,自周秦至現代曾發生過四次大的變化,因而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先秦至兩漢,稱為上古期;
第二階段: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北宋,稱為中古期;
第三階段: 南宋至元、明、清,稱為近古期;
第四階段: “五四”至現在,稱為現代。
其他一些學者的研究分期基本上大同小異。如張世祿《中國音韻史》中,大致分為五個階段。他認為:“在魏晉以前,中國未曾有音韻學的專書,音讀的注釋都是附麗于文字訓詁當中,而所用來注明音讀的,只是一些‘譬況假借’。”是為第一階段。由于“反切”的萌芽及梵文拼音學理的啟示,“六朝音義一類的書最為盛行,實在便是使音讀的研究,離開了文字訓詁的范圍而成為音韻學的專書;《顏氏家訓》說那時‘音韻鋒出”,就是指六朝諸家的韻書。”此后至唐、宋,是為第二階段。宋后的韻書,“為著要適應實際的音讀,在韻書上也不得不發生大改革,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就是改革韻書的首創者”。“明初的《洪武正韻》”等韻書和等韻的源流派別,也都是隨著語音的演進而產生的。這元與明初,是為第三階段。“元明以來,東西洋交通漸漸發達,西洋語文也輸進了中國; 明末傳教士很多用羅馬字母來注明漢字的音讀,其中以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系統最為完整,對于音韻學的影響也最大。到了清季,海禁大開,通商傳教,在在需用西文來和漢字音對譯,競起研求羅馬字拼音法式”,“使漢字音讀上 ‘聲’、‘韻’、‘調’三種元素的分析,益臻顯豁”,使得中國音韻的研究,也向著多方面發展了,這是第四階段。自“五四”至今,當為第五階段。
另外,很多現代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簡化了歷史分期,劃分為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三個階段,淡化了或涵容了近古音這一階段。例如,近年出版的《國學知識指要》、《當代中國社會科學手冊》中陳代興、龔之平等人都持此三階段分期的觀點。
上一篇:董學·董仲舒的生平和著述
下一篇:先秦儒學(孔孟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