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黔中多勝跡—貴州的山川與人文景觀·摩崖石刻、古墓、寺廟、名樓
貴州最負盛名的摩崖石刻要數位于關嶺縣曬甲山巖壁上的紅巖碑了。紅巖碑的位置距黃果樹瀑布不遠,從山腳的滇黔公路就可看到一大片懸于山頂的淺紅色絕壁,上面就有幾十個似篆非篆,似隸非隸,非鐫非刻,橫不成列,豎不成行,大小不等的字跡,字呈深紅色,非常典雅悅目。
紅巖碑始于何時?如何閱讀?一直是個謎。直今還有這樣幾種說法:一、殷高宗伐鬼方紀功石刻;二、禹跡;三、諸葛亮南征時留下的文字;四、古夜郎文化遺跡;五、為明代中期因宦官迫害流落貴州的官員,揭露宦官統治而作;六、不是人工所為,而是巖石天然紋絡。清代金石學盛行,許多著名金石學家就為此吵個不休,此番爭吵引起國外漢學家注意,日本學者德丸作藏、鳥居龍藏都收藏了此碑摹印本,法國學者雷柏茹、弗嵐海爾親往考察,雷柏茹還留下這樣一句話:紅巖碑含有絕對之神秘性。當地民間還留傳著一個具有魅力的民諺:“紅崖對白崖,金銀十八抬,誰人識得破,雷打崖去抬秤來。”這是指紅巖正對另一個白巖,另外在灞陵河邊有一叫雷打巖的石壁,巖中藏有大秤,誰能識破紅巖碑文字,就能進入雷打巖去取大秤,從紅巖山里秤出十八擔金銀財寶。
貴州的古墓葬一般不如中原地區多,但卻有特色,楊粲墓即是其一。楊粲墓位于遵義市東南十公里。楊氏自唐代晚期即在播州(今遵義)一帶建立了世襲統治,至楊粲已歷十三世,是貴州著名的土司家族,楊氏對遵義一帶的統治直至明萬歷年間才結束,楊粲本人的統治年代在南宋嘉泰至紹定年間,他是楊氏土司中最為顯赫的一個,統治播州三十年之久。
楊粲墓于1957年發掘,占地約五十平方米,為一分室合葬大型石墓,全用當地砂石建成,最大的一塊重約一萬二千余斤,共用石四百九十六塊。墓室分左右兩部,左為男墓室,右為女墓室,兩室結構基本相同,均有墓門、前室、后室和兩室間通道幾部分。墓室內外都有極精美的浮雕,細部還加彩繪貼金。墓的后室部分雕刻尤為紛繁生動,男墓室后壁正中壁龕中有楊粲雕象,左右有文臣、武官,女墓室則是女官、女侍,都著宋代冠服。通道中還有少數民族的貢使象,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央政權與邊疆民族的關系。全墓的結構都仿照木構:雀替、闌額、柱頭枋、散斗、扶角八棱柱、柱礎、挑檐枋、屋頂,無不具備,完全是一座地下殿堂,這既是宋代建筑的珍貴實證,又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兩室棺床下,還各出土了一面銅鼓,反映了這里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此墓已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除楊粲墓外,貴州著名的古墓還有大方縣明代彝族杰出女政治家奢香墓;還有安龍縣明末永歷小朝廷中,為挽救小朝廷而被孫可望冤殺的十八位官員、內臣的“十八先生墓”等。
寺廟留傳至今、規模又較宏大的,當推貴陽黔靈山弘福寺。寺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1672),位于黔靈山中峰半腰,由于它緊靠省城,又處于風景秀麗的黔靈山上,很快便成為西南名剎,稱“黔南第一山”。弘福寺整個建筑由二三十個單元建筑和若干庭院組成,成甲字形排列,座西向東,一反寺院慣常的南北方位,顯得不同凡響。建筑雖是典型的清初風格,但古殿、回廊、小樓加上荷池、泉水、怪石及滿山的林木相映彰,便顯得無比深邃、寧靜。由弘福寺后山穿過密密松林,便可到山頂瞰筑亭,此處放眼四望,山城貴陽盡收眼底。從后山盤旋而下,便可到波光粼粼的黔靈湖,前山下九曲徑可到麒麟洞,此處曾是張學良先生幽禁處。黔靈山、弘福寺眾多的風景點,是假日中貴陽人最愛的去處。
說起“廟”,安順的文廟算是另一種“廟”——它是明清學宮,也是祭祀孔夫子的地方。安順文廟的特點是它的石雕藝術:雕花的石坊、空花的石墻、石頭的欞星門、浮雕龍柱組成的大成門及大成殿前兩個透雕龍柱,無不體現了明清貴州石雕藝人的精湛技藝,整個文廟是個石刻藝術陳列館。特別是透雕龍柱,只見龍頭高昂,祥云片片,龍身時隱時現,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貴州的名樓當首推貴陽的甲秀樓,它位于市區南明河畔,是貴陽市的標志建筑。甲秀樓建在河中一鰲磯上,為明代貴州巡撫江之東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所建。樓高二十余米,三層三檐,四角攢頂。此處水平沙靜,登高可望貴陽及近郊,所謂“更上層樓瞰流水,虹橋風景似江南”。樓北有多孔石橋,橋名浮玉,橋半有亭稱涵碧亭,鐫聯為“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青蓮瓣里行”。樓南有橋通萬佛寺,寺中有園林式建筑名翠微閣。過去這里還有武侯祠、芳杜洲諸名勝,今已不存,清代鄂爾泰和勒保平定苗疆(實質是鎮壓少數民族),收繳民間武器,而鑄成兩根“鐵柱”,原在樓前,今已遷至博物館。甲秀樓自建樓以后,文人題詠極多,有一副長聯為貴州人劉玉山所撰,概括了貴州的歷史和風物,其上聯為:“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夔,迢遞關河,喜雄跨兩岸,支持巖疆半壁。應識馬乃碉隳,烏蒙箐掃,艱難締造,裝點成錦繡湖山。漫云筑國偏荒,莫與神州爭勝概。”下聯為:“數千仞高踞牛渚,永鎮邊隅,問誰雙柱重鐫,頹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漢置牂柯,唐定矩州,宋封羅甸,凄迷風雨。嘆名流幾輩,留得舊跡多端。對北象嶺霞生,螺峰云涌,緩步登臨,領略些畫閣煙景。恍覺蓬萊咫尺,擬邀仙侶話行蹤。”此聯長達一百七十四字,堪與云南大觀樓長聯比美。今日登樓,雖已見不到平沙落雁,也聽不到漁舟唱晚,但四處高廈林立,一個現代化城市展現在你面前,這同樣是“滿城春色已全收”。
上一篇:燕趙文化·長城關塞與燕趙古跡·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
下一篇:八閩文化·八閩教育·教會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