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化·八閩教育·教會辦學
1842年《南京條約》簽定后,西方傳教士首先進入作為五個通商口岸的福州、廈門兩地,在建立教堂從事布道的同時,即著手設立學校。教會辦學首先是以學校集合異教男女幼童,教以基督教義,冀其將來成為信徒或布道徒;其次是借教會學校傳授西方文化與科學知識,提供物質方面與社會方面的貢獻,培養西方國家在中國的代理人。
教會初期在福建開設的學校類似學塾,屬于小學程度。如美歸正會1845年在廈門寮仔后辦義塾;1853年盧公明在福州創辦一所男子寄宿學校,即后來的格致書院。教會早期辦學十分艱難,入學者寥寥無幾。如毓英女學校剛收住校生的時候,“有七個學生來校,隔了二、三天,逃了卻只剩下一個了”(《東方雜志》第31卷第7號《女子先聲》第23~24頁)。
隨著時間的推移,教會辦學渡過了最初的艱難階段,教會學校普遍增多。在19世紀70至90年代,從小學漸向中學、書院(大學預科一、二年級)以至大學發展,所辦地區從廈門、福州擴展到莆田、漳泉、閩東等地區。而且教會辦學漸趨制度化。學制一般初小三年,高小三年,中間加預科一年。初中有三年、四年兩種,高中三年。書院八年,其中六年為中學,第七、八年為大學一、二年級,畢業生可直接升入英美大學的三年級。比較著名的教會中小學有福州格致中學、福州鶴齡英華中學、福州文山女中、廈門鼓浪嶼英華中學、泉州培元中學、福州陶淑女子小學、廈門維正小學、廈門毓德女子小學、福安私立崇一小學等。教會還辦了華南女子學院(這是長江以南第一所女子大學)和福建協和大學。
西方傳教士深知向幼小的心靈灌輸宗教信仰,對其傳教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們在許多地方開設幼稚園,如著名的廈門鼓浪嶼懷德幼稚園,福州格致中學附設的幼稚園等。近代教會還在福建舉辦慈幼事業,包括育嬰堂、孤兒院、盲童學校、聾啞學校等,如福州保生堂、馬尾孤兒院、古田新義山育嬰堂、建甌瞽朦院。這些慈幼機構由于容量有限,設備和保育措施差,收容的棄嬰、殘廢兒童沒有得到足夠的照料,甚至遭到虐待,因此死亡率較高,而教會又往往掩蓋真相,以致激起人民的疑竇和憤慨,成為19世紀后期發生大量教案的重要導火線之一。
教會除辦普通教育外,還開辦多種中等職業學校。如農業、商業、師范等,其中最為重視舉辦助產護士職業學校。他們把醫療事業作為福音的婢女,在教會所辦醫院中附設護士學校、護士班等。據1922年出版的《中華歸主》統計,福建各地基督教辦的醫院四十一所,護士學校十三所。
開辦女子教育是教會辦學的重要特色之一。他們認為要使基督教進入中國家庭,必須引導婦女皈依上帝,所以致力于開展女子教育。據粗略估計,全省教會所辦中小學中,女校約占三分之一。這對當時中國傳統的封建禮教習俗是一巨大沖擊,如福州毓英女子學校從1859年創辦至1894年的三十五年間,學生中童養媳就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學校還規定不收纏足女生,促使要求讀書的女孩子反對纏足。就這一意義而言,教會女校在客觀上起到了促進婦女解放和移風易俗的作用。
教會辦學之初,課程極其簡單。后隨各校學生人數的增加,課程也逐漸增多,并趨于正規化、系統化。從《華南女子大學必修科與選修科課程表》《鶴齡英華中學課程匯表》中可以看出,其課程與現代相差無幾,有英文、國文、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衛生、體操、音樂等。
外國教會在華興學的主要目的,是想把中國年輕一代培養成為他們效勞的馴服“羔羊”。可是,結果往往與他們預想的相反,教會學校中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思想的師生,不甘屈侮,奮起抗爭,勇敢地投入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如1925年福建教會學校中的進步人士,積極響應京滬各地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收回教育權運動的號召,組織了“教會學校立案委員會”,同教會學校商討向中國政府立案事宜。1927年3月24日,新成立的“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權籌備會”,在福州倉前山麥園頂召開了教會學校學生及各界群眾參加的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權群眾大會,會后舉行了示威游行。4月1日,正式成立了“福州各界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權大同盟”。經過斗爭,自1927年以來的幾年中,大多數教會學校遵照中國政府的規定辦理了立案手續。
福建教會辦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教會在福建所辦學校以及師生數量之多在全國相當突出。福建是近代教會在全國最早辦學的地區之一,辦學初期雖很艱難,但規模和數量仍居前列。“1866年耶穌教義學及學堂表”統計表明,福州創辦義學四所,與香港并列全國第一名;廈門創辦學堂七所,與寧波并列全國第二名。(《教會新報》1868年第1期)后來,由于教會學校教育質量高、待遇好,畢業后容易找到好工作,還可留洋鍍金,人們才逐漸改變了敵視、恐懼的態度,紛紛送子女報考。這是福建教會學校生源多,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據廖世承所著《中學教育》中的表四統計分析,福建教會所辦中學的學生數在1920~1923年間達1510人,占全省中學生總數5283人的約百分之三十,居全國首位。(參見朱有、高時良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4輯第184頁)“各省基督教中學校及學生數統計表”表明,民國廿一年(1932)和民國廿二年(1933)福建教會辦校五十二所,居全國首位;學生3978人,次于江蘇、河北,居全國第三位。(參見李楚材編著:《帝國主義侵華教育史資料——教會教育》第16頁)可見,教會教育在福建廣泛普及,其影響之大,基礎之牢固,在全國相當突出。
②近代教會在福建辦學不僅時間早,規模大,數量多,而且逐漸趨于系統和全面。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到中等專科職業學校、女子學校、殘疾人學校、孤兒院等,幾乎覆蓋了近代福建所有類型的學校。
③重視英文課,注意傳授西方科學知識。西方殖民者需要大批熟悉西方習慣、懂得外語和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和工商業基本知識的人才為其侵略服務,因此教會學校英文課時較其他中學多,在大學中,英文的學分又遠遠高出國文的學分;而且,英文課多聘外國人教,許多課程也用英語講授。故而教會學校學生的英語水平較高。學校開設數理化和工業方面的課程,用近代西方教育體制實施管理,客觀上促進了福建教育近代化的過程。
④宗教氣氛相當濃厚。如英華書院設有基督青年會。在青年會領導下,學生要參加種種宗教活動,如早禱會、晚禱會、星期天做禮拜等,不參加者扣品行分數。《圣經》是必修課,《圣經》考試不及格者,不能畢業。在大學中,宗教課程的學分是最高者之一,宗教課還有很細的分科,如華南女大的宗教教育分為圣經淵源、舊約歷史及宗教、新約歷史及宗教、教會歷史、宗教歷史、圣經地理、耶穌人生觀、宣道法、文學美術中之圣經研究等各門課程。(朱有、高時良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4輯第608—609頁)曾任福州英華中學和協和大學校長的高智會督曾毫不隱瞞地說:“教會學校與一般學校不同,它是宗教和教育的結合體,是為宗教而教育,沒有宗教就沒有教育,也就沒有學校”(《福建省教育史志資料集》第8輯第137頁)。
上一篇:貴州文化·黔中多勝跡—貴州的山川與人文景觀·摩崖石刻、古墓、寺廟、名樓
下一篇:青藏文化·文學奇葩·敦煌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