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南岳之旅·衡山·文人遺響
南岳秀麗的風光,封建帝王的推崇,佛道香火的旺盛,吸引了歷代許多文化名人,唐代的杜甫、韓愈、李泌、柳宗元、劉禹錫,宋代的朱熹、張栻、范成大、劉克莊、黃庭堅,明代的張居正、李東陽、諶若水、羅洪先,清代的王夫之、魏源、譚嗣同等都曾在南岳留下他們的蹤跡。李白、王維等人雖未踞足南岳,卻亦心馳神往,賦詩寄情。其遺響今猶在耳,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韓愈開云留名篇
文人的一大嗜好是登臨賦詩。自晉陸機以來,歷代都有許多吟詠南岳的著名詩篇。李白《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前四句被鐫刻在南岳廟內東川門壁上:“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回飆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p>
“南岳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倍鸥Φ摹锻馈房膳c遠眺泰山的《望岳》媲美。而最膾炙人口的,還要數韓愈的《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文人遺響》古詩句出處: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環鎮嵩當中。火維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噴云泄霧藏半腹,雖有絕頂誰能窮?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一徑趨靈宮。粉墻丹柱動光采,鬼物圖畫填青紅。升階傴僂薦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導我擲,云此最吉余難同。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侯王將相望久絕,神縱欲福難為功。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云瞳朧。猿鳴鐘動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東。
這首詩所以膾炙人口,除了作者借對游覽經過的描述,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感情和否極泰來的希望以外,和他這次登臨的傳奇色彩也密切相關。
韓愈是中唐古文運動的領袖,他的散文一向被時人和后人視為古文典范,詩歌也能獨辟蹊徑,開出新派。這首詩作于唐順宗永貞元年九月。這年之前,他在朝中任監察御史,因上疏批評朝政,請求緩征災民租稅,而被貶為陽山(今廣東境內)令。順宗即位,例行大赦,韓愈被赦至湖南彬州待命。半年后,憲宗登基,韓愈又量移江陵府任法曹參軍。赴任途中他特意觀瞻南岳。不想適逢秋雨時節,衡山淫雨霏霏,使他登山不能,欲置不舍。聯想起自己生活道路的風云變幻,頓覺感慨萬千。他本不信神,萬般無奈之中,竟焚香祈求岳神為其開云。心誠則靈,南岳果然雨收云開:“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這天氣由陰雨轉晴朗的偶然變化,使詩人眼前驀然展開了一個光明的世界,他感到了自己命運的轉機。于是,于告別南岳前夕,提筆在南岳墻壁上留下這首長詩。說來也巧,他量移江陵后不久即被召還京師。此后官運亨通,一直做到刑部侍郎,似乎證實了詩中的吉兆。以至蘇軾在謫遷途中經過太行時,也希望能有韓愈“登衡山之祥”,使他南貶以后還能兆歸。
然而,誠如蘇軾所說,韓愈“精誠能開衡山之云,而不能回憲宗之惑”,終于又在元和十四年(819)因上表諫阻迎佛骨,觸怒憲宗而再度被貶到潮州。不過,韓愈這段開云奇遇還是動人心弦的,人們因之先后在岳廟前左方建“云開堂”,在衡山縣城南岳行祠前“開云嶺”上設“開云樓”,在祝融峰下高臺寺旁筑“開云亭”,以紀念先賢,祈求游山和生活道路的順暢?,F代的開云中學、開云館等,亦因此事而得名。
鄴侯書院懶殘巖
南岳日益興旺的佛道香火在士大夫階層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佛道儒三教的逐漸滲透融合,許多名儒來到此處結廬讀書,建院講學。唐末在寺院辦學的就有鄴侯書院、盧璠書院、韋宙書院等。其中以鄴侯書院影響最大。
鄴侯即中唐名相李泌。他字長源,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傳七歲能文,有奇童之稱。與玄宗太子李享(后來的肅宗)以師友相稱,不肯為官。因寫詩觸犯權臣楊國忠等,被朝廷斥逐。天寶年間安祿山作亂,玄宗出逃成都,李享在靈武即位,李泌及時赴命,輔佐肅宗平叛,立下汗馬功勞。但李泌堅不受官,與肅宗仍為布衣交。肅宗亦以賓友待之,入則同榻,出則同車。時人因謂:“衣黃者圣人,衣白者山人也。”后畏權臣忌恨,請求隱居衡山。肅宗賜以三品俸祿,隱士服裝及隱居之所——煙霞峰端居室,亦稱明道山莊。肅宗之子代宗即位,又召李泌入京,并迫其吃酒肉、娶妻、為相。李泌執意保持賓客身份,固辭宰相,卻被迫娶妻。后因權臣讒害,李泌被貶出任判官、州刺史等職。德宗即位,誅李輔國,李泌再次被召回京。為挽救當時危局,李泌同意出任宰相。他實行了與回紇、南詔通好,又交結大食、天竺的戰略計劃,使唐朝免受吐蕃的威脅,被德宗封為鄴侯。789年病故。后其子李繁建書院于南岳廟左,名南岳書院,宋時移至集賢峰下。元代被毀,明代重建,改為集賢書院。清乾隆九年(1744)在端居室舊址重建,改名鄴侯書院?,F建筑為1922年重修。門前石柱上刻聯:“三萬軸書卷無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憑欄細認古煙霞?!贝寺摽芍^意味深長。李泌是中唐特殊環境中產生出來的特殊人物,他具有深謀遠慮和軍事韜略,屢次受命于危難之時,建殊勛于社稷。雖肅、代、德三朝君主昏庸猜忌,奸佞對他忌妒讒害,他都能機智地避開禍害,對國事有所補救和貢獻。其主要處世方法就是胸懷恬淡,以皇帝賓友自居。作為世外之人,進退就比較自如。古代有不少文人都希望走這條路,但真正成功的恐怕只有李泌。
那么,鄴侯書院又如何與懶殘巖聯系到一起呢?這與李泌在衡山隱居期間的一些傳聞有關。
據說李泌當時好神仙道術,且身手不凡:日只一餐,還善吐納,故身輕如燕,可行走于屏風之上;練功時全身骨節竦然有聲,人稱“鏁子骨”;一次為強盜所執,夜投深谷,他天明攀援而上,了無損傷……然而“調停骨肉同田敘,假托神仙學子房”,“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他真正感興趣的仍在讀書明志,報效社稷。由于端居讀書,而與懶殘和尚有了一段因緣。
懶殘,法名明瓚。他本不懶也不殘,只因他來衡岳寺后,承擔全寺勞役過于勞累,常在灶前瞌睡打呼嚕,并常收食眾僧殘羹剩飯,故有“懶殘”之稱。對此,他并不爭辯,人喊則應,無動于衷。他常獨自一人于寺側一個巖洞,棲居休息,讀書誦經。后人稱那巖洞為“懶殘巖”。一日夜間,李泌讀書于寺中,忽聽懶殘巖中傳來懶殘誦經之聲,其音先凄楚而后喜悅,不同凡響。李泌斷定他不是個一般和尚,而很可能和自己一樣,同為“謫墮之人”。于是午夜恭謁,適逢懶殘撥牛糞取芋而啖。懶殘初甚不恭,見李泌仍恭敬如前,乃將食剩之半芋與李食之,并對他說:“慎勿多言,分我半片煨芋,領取十年宰相。”李泌后來的經歷,果然應了懶殘之言。
李泌發跡后,懶殘仍在巖洞中棲居。僧眾勸他投靠李泌,他漠然置之。一日,衡山刺史前來祭岳,忽遇山洪暴發,一塊巨石擋住上山蹬道??h官調來數百民眾動它不得,卻被懶殘用腳蹬走。眾人驚呼“神人”。刺史將此事具報朝廷,李泌亦極力推崇,皇帝乃派欽差持御書前往召請,懶殘堅意辭召。不久山上虎豹為患,懶殘全然無懼,以火棍驅趕虎群。一只白額大虎,用鼻子嗅了嗅他,又用臉部在他腳上親昵地擦了幾下,然后張口將他銜走。此后,衡岳寺周圍再無虎豹出沒,懶殘亦不知所終,只留下懶殘巖供后人觀瞻玩味。于是,有人為李泌最終出仕而惋惜:“至竟名心拋未得,十年宰相誤神仙”;有人認為懶殘因李泌而揚名:“不因曾識長源相,哪有虛名落世間”;有人則借此喻志:“懶殘煨芋休相誘,鄴侯久絕出山心”,“生平不具平章骨,半夜何心問懶殘”。今人郭沫若,抗戰中來到南岳時,亦借詩抒懷:“猶有鄴侯遺跡在,寇平重上讀書堂?!?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荊州之旅·當陽·當年三國古戰場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豫北之旅·濟源·文化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