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學·《三禮》概說·《儀禮》 的成書年代
關于《儀禮》的成書年代,學術界從一開始就有分歧。古文經學家認為此書出于周公之手,今文經學家則認為是孔子所作。古代學者大多踵此二說。如崔靈恩、陸德明、賈公彥、鄭樵、朱熹、胡培翚等均持周公所作說,理由是《禮記·明堂位》中有“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之文,他們認定,文中周公所制之“禮”,就是《儀禮》、《周官》等書,是周公損益三代之制而成的。司馬遷、班固等則認為此書是孔子所作,說孔子慨嘆周室衰微,禮崩樂壞,乃追述三代之禮而作此書。據《禮記·雜記》記載,恤由死后,魯哀公曾派孺悲到孔子處學習士喪禮。《儀禮》中有《士喪禮》一篇,相傳即由此而作。皮錫瑞《三禮通論》、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據此認為,《雜記》所言,乃是孔子作《儀禮》的明證,由《士喪禮》可以推斷,其余十六篇也必是出自孔子手筆。他們還認為,《儀禮》的文字風格,與《論語》頗有相似之處,其內容也與孔子的禮學思想相一致,例如,孔子很重視冠、婚、喪、祭、朝、聘、鄉、射等八禮。而《儀禮》一書正是記述這八種禮儀的。邵懿辰等還認定,《儀禮》十七篇是孔子手作,是用以教授弟子的原典;十七篇已總攬禮的大綱,并非因秦火而成的殘帙。但是,《雜記》所記是否為史實,則很難斷定,因此不可輕易據信。崔述在《豐鎬考信錄》中說:“今《士喪禮》未必即孔子之所書。”先秦文獻《論語》、《孟子》、《左傳》等,都沒有引用過《儀禮》文句,這很能說明問題。日本學者武內義雄在其所著《曲禮考》中提出,《荀子·大略》引《聘禮志》“幣厚則傷德,財侈則殄禮”,與《禮記》“多貨則傷于德,幣美則沒禮”之語相似,很可能荀子時已有禮書,可以作為《儀禮》的藍本。但是,《儀禮》與《荀子》的年代孰先孰后既難確定,則誰抄誰也不可輕下斷語。因此,武內氏之語也只能是推測之辭。從周代金文及《左傳》等文獻看,周代已經出現某些比較程式化的禮儀,但它是否已經成熟到了《儀禮》所記載的程度,缺乏旁證。孔子所傳習的禮,是否就是《儀禮》,也缺乏硬證。近人沈文倬先生認為,《儀禮》一書是在春秋至西漢之間陸續完成的,其中有關喪禮的四篇年代最早,約在春秋末期,此說似較為平允。
《儀禮》十七篇,除 《士相見禮》、《大射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等四篇之外,其余各篇都有“記”。一般認為,“記”是孔門七十子之徒所作,年代當晚于經文。《喪服》篇體例較為特殊,經與記均分章分節,其下又有“傳”。傳統的說法認為,“傳”是子夏所作。也有學者認為,此子夏非孔子弟子卜商,而是一位也以子夏為字的西漢人。
上一篇:三禮學·宋明的《三禮》學·《儀禮》圖的興盛
下一篇:春秋學·《春秋》和“三傳”·《公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