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吳越的宗教信仰與迷信習俗·對地方神祗的狂熱崇拜
地方神是從原始信仰中演變過來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時代。那時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統治,愚弄人民,經常敕封忠于王朝的“忠臣義士”為神,或追封民間信仰的神,順勢誘導,讓人民畏服。此外,民間自己也造神。舊時農村經濟落后,科學不發達,常受水、旱、風雨、雷電、蟲、疾病等等的災害,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無力去克服它,于是,把眼睛轉向冥冥之中的神靈世界,向他們祈求保佑,企求依靠它們的力量來克服災害。于是乎,有功于百姓的歷史人物,被百姓奉祀為神。歷史人物被民間立廟祭祀,始于漢代。唐宋以后,大量出現,到明清而極盛。
吳越地區的地方神數量大,種類多,有神話傳說之神,有歷史人物之神,有行業祖師神,有勞動者之神。
神話傳說之神多來源于遠古時代口傳的神話傳說人物,如江南多水,故治水英雄大禹倍受崇拜,禹王廟遍布吳越之地。此類神廟,吳越到處都有,安吉和武康有“防風氏廟”,玉環有盤古廟,寧波有彭祖廟,無錫有太伯廟,杭嘉湖各地有蠶神廟,太倉有牛郎織女廟,臺州有女媧廟等。此外,志怪、神魔小說中的人物也被奉祀為神,立廟祭祀。如姜太公廟、哪吒廟、孫大圣廟。
歷史人物化神者最多。民間是崇拜權力的,凡歷史上對這地區的開拓有貢獻的人,不管成功失敗,他們多立廟祭祀。吳越歷史上的帝王將相,大都有廟,如吳王夫差廟、越王廟、春申君廟、劉濞廟、孫權廟、梁武帝廟、錢武肅廟、泰伯廟、季子廟、伍子胥廟、范大夫廟、文種廟,甚至有美女西施廟。至于造福于民的良吏武將,其廟更多。從寧波、紹興、杭州沿海到太湖流域的廣大區域內,因筑堰溉田,筑堤捍海、捍江,開湖浚河等,造福于民的地方官,多被祭祀。如紹興的馬太守廟、杭州郊縣的天曹廟,就是分別祭太守馬臻、縣令陳渾的,他們兩人以筑境湖,通南湘、西溪,得受歷代香火。明代倭患猖獗,戚繼光抗倭名震東南,于是,“戚公祠”星羅棋布。甚至連部將也沾光,臺州有“陳公祠”,象山有“劉宴大廟”,慈溪有“石湫頭廟”(杜白將軍廟)。漕運官也有化神者。吳越為財賦之地,但常患水災,容易鬧饑。但官府不管有收無收,照收皇糧。個別漕運官,良心不安,擅自打開船上皇糧賑救百姓。散糧之后,無法交差,于是投河自盡。百姓感恩,乃立廟祭祀。嘉善西塘的“七老爺廟”,海寧許村的“常緩廟”,湖州的“總管廟”,紹興的“張神廟”,都是漕運官廟。知府、縣令是百姓的父母官,他們的言行直接關系到百姓的幸福。清官自然受百姓愛戴,于是,蘇州有“況公祠”、“海王廟”、“陳公廟”,寶山有胡仁濟,永康有“胡公廟”,建德有“劉爺爺廟”,紹興有“朱太守廟”,寧波有“梁山伯廟”。梁祝故事,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而寧波的梁山伯是個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據說,梁山伯是諸暨的一個窮書生,后官寧波縣令。在任期間,為官清正,體察民情,多為百姓辦實事。后積勞成疾,在省親回縣途中,不幸病歿。當地人為紀念這位梁縣令,乃設香火堂與千佛殿。梁山伯后被追封為忠義王,因生前未婚配,皇帝又出榜找陰配。榜至上虞,官民一致舉薦五百年前死不嫁馬太守子馬文才的義婦祝英臺?;实鄞髳偅炝钔购显?。這便是寧波別具風格的梁祝故事。寧波的梁山伯廟別有情趣,廟前有一座必經的“夫妻橋”。寧波人有一句俗說“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又說“梁山伯廟去燒香,拜拜多情祝九娘;少年夫妻雙許愿,不為蝴蝶即鴛鴦”。夫妻白頭偕老,是中國千百萬家庭的傳統美德和愿望,由此,以往梁山伯廟的香火極盛。梁山伯廟還有坐夜與廟會傳統。如今,此地已開發成“鄞縣梁祝文化公園”,是旅游、觀光的勝地。
祖師神也是吳越地區民間神系中的一大分支。它是行業保護神,幾乎每一行業都有自己的祖師爺。吳越地區各業知名的祖師神,有如下一些:木匠業為魯班,竹匠業為泰山,鐵匠業為李老君、尉遲恭,石匠業為魯班,中醫業為呂純陽、華佗,中藥業為李時珍,釀酒業為杜康,茶葉業為陸羽,染坊業為葛洪,理發業為羅祖、呂洞賓,裁縫業為軒轅氏,燒炭業為陳老相公,糕餅業為雷公菩薩,雕刻業為邱彌陀,磚瓦業為魯班,織綢業為伯余,湖筆業為蒙恬,鞋匠為孫臏先師,煉劍為歐冶子,紙工祀韓愈、朱熹,成衣業供奉黃帝,茶館業供范陽仙師,饅頭業供奉諸葛亮,航運業供市舶圣王,屠宰戶供張飛,梨園奉唐明皇,火腿業奉宗澤。其來源大致有三種情況:一為傳說中的行業創始人,二為行業的勞動能手、能工巧匠、行業中的知名人物,三為傳說中有法術的神佛。祖師神像一般設置在勞動場所,四時八節或收徒、滿師、遇事,都要祀拜,請求保護。也有設立專廟或同業公所,按時按節由同業供奉香火。蘇州此類廟或公所很多。
地方神因主要是民間自己樹立的,大都與人民比較接近,與群眾的生產、生活結合得較密切,所以,民間對它們的信仰和祭祀活動,其狂熱程度比佛道還甚。宗教性的節日幾乎一年四季,月月都有,甚至一月數次。特別是廟會。吳越地區,廟會到處有,而且十分頻繁。如上海奉賢縣的廟會,一年多達五十多個。廟會是民間信仰中群眾性很廣的一種活動,當廟會舉行之時,城鎮人民傾城出動,有的從遠在幾十里以外的地方來趕廟會。大的廟會聚集的人多達幾萬,甚至更多。廟會一般奉仰各種地方神。
上一篇:巴蜀文化·科技文化·富有特色的四川方言
下一篇:八閩文化·八閩名勝古跡·寺廟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