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科技文化·富有特色的四川方言
漢語一般分成七種方言:北方話、江浙話(吳語)、湖南話(湘語)、江西話(贛語)、客家話、廣東話(粵語)、福建話(閩語)。方言的分歧,最顯著的是表現(xiàn)在語音方面,其次各地方言在詞匯上也有部分不同。語法方面,各方言區(qū)之間的差異比語音、詞匯方面少一些。但廣東話、客家話、福建話在這方面與普通話有差異的將近百分之二十。
四川話屬于北方話系統(tǒng),是北方方言的分支,屬于西南官話。四川話同北京話一樣,都來源于古代漢語。所以四川話的基本詞匯和語法規(guī)律與北方話其他地區(qū)大同小異,但是語音和一部分詞匯與北京語音、普通話詞匯差異較大。
四川話與普通話的主要差別還是表現(xiàn)在語音方面。
在聲調上,北京語音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調值分別為55、35、315、51(每個音節(jié)聲音高低升降的實際讀音叫調值,一般用五度標記法描寫調值,即用一豎線,分為五等分,表示五度音高,一度最低,五度最高)。而四川話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地方有入聲,有五種聲調。有三分之二的地區(qū)雖然也只有四種聲調,但聲調的讀法(調值)卻不大相同。以成都為例,其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分別讀成557(或457,略帶升調)、21(低降)、53(高半降)和213(低降升)。如“媽、麻、馬、罵”四字的聲調讀法,第一字“媽”基本相同,“麻”成都讀音為低降調,而北京話讀中升調,“馬”成都讀音為降調,而北京讀音為降升曲折調,“罵”成都讀為低降升曲折調,而北京讀為全降調。這樣,僅從聲調的不同,就可見出四川話與普通話的差別。至于四川許多地區(qū)(次方言區(qū))的人保留了古入聲,則較為復雜了。四川的入聲字已丟掉了p、t、k、m等輔聲尾,只留下了一個喉塞音尾“〔ɔ〕”(帶“[]”為國際音標,下同)。所謂“入聲短促急收藏”是也。這些次方言區(qū)的人說話,外地人聽來感覺“土、硬、急。”
在聲、韻母方面,四川話和北京話大部分相同,小部分不同。其主要差別在于,四川話的聲母n,l不分,具體到字的讀音,則是“男—蘭、奈—懶”等字不分,且多讀為后一字讀音,即“男”讀為“蘭”,“奈”讀為“懶”等等。還有部分地區(qū)f、h不分,如“胡豆”讀成“浮豆”,“菜花”讀做“菜發(fā)”,有的地區(qū)則把h聲母字讀為f聲母字。大部分地區(qū)沒有zh、ch、sh、r等卷舌聲母,這類聲母的字多讀為z、c、s、[z]等不卷舌聲母字,如“池”讀“詞”、“志”讀“自”、“試”讀“肆”等等。四川話還有一個普通話里沒有的ng[ŋ]聲母(舌根喉塞音),這類字在普通話中全是零聲母字,大部分字去掉ng聲母,后面的韻母與普通話韻母相同,少部分不同。相同的如:“哀、埃、艾、愛;熬、襖、傲;歐、偶、嘔;安、案、岸;恩;骯、昂”等等,不同的有“額、惡、厄、巖、淹、雁、晏、硬、我”等字。
四川大部分地區(qū)沒有e、uo、eng、ing、ueng等韻母,卻有北京話中沒有的[e]、[æ]、[uæ]、üo等韻母。這些韻母主要出現(xiàn)在今普通話韻母為e、ai、o、uo、üe、ü、u的字上。如“德、得、特、勒、革、刻、熱、核、哲、責、車、策、舍、色”等字,普通話韻母均為e,而四川話韻母無e,皆讀為[e]或[æ],舌位高,口腔開度較大。而“國、闊、或”等字,普通話韻母為uo,而四川話韻母為[uæ]。 至于“白、拍、麥、摘、拆、宅、塞”等字,則普通話韻母為ai,四川話韻母則為[e]。還有一些音節(jié),四川話的聲、韻、調和普通話都不同。如“巖”,四川音為ngai21,普通話音yán,“鞋子”,成都音讀為“孩子”,“綠”,四川話讀為lu21,等等。
在詞匯方面,四川話基本詞匯大多數(shù)與普通話是相同的,但有一部分詞語卻不一樣,四川人從社會生活、戲劇及外來的詞語中,大量引用,并賦以新意,使這一部分詞語具有特殊的意義和用法,從而使四川話的語匯更為豐富多彩、生動有趣,川味更濃。如普通話里的“吹牛”,成都話說“沖殼子”;普通話里的“聊天兒”,四川話叫“擺龍門陣”;“軟”、“軟和”,四川話說“”、“和”;“傻”,四川話說“瓜”、“哈53”、“寶”等,“傻子”則說成“瓜娃子”、“哈兒”、“寶氣”等等;“蓋(一鍋蓋)”,說成“㝩kang53;“踢”說“zua53”。對一些事物的叫法也不同,如“老鼠”,稱為“耗子”、“蜻蜓”稱為“丁丁貓兒”、“蚯蚓”稱“蛐蟮兒”、“餛飩”稱“抄手”等等。生活中常用的“水”這個詞,除普通話中的含義外,四川話中還有特殊的意思,表示說話不算數(shù)和辦事敷衍的意思,如這個人水得很,由此產生相關的詞語,如“水功”、“水客”、“水垮垮”等。又如“黃”,四川話中有外行和辦事未成的意思,如“開黃腔(說外行話)”、“喊黃(辦不成了)”、“黃了(事情擱淺了)”、“黃手黃腳(生手)”等說法。四川人還創(chuàng)造了一些新詞,使用起來能準確地表達某一種和幾種意思,但這類意思多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甚至在字典上也找不到合適的字,而使用頻率又相當高。如“y”字在川西十分流行,表示不可靠、外行、壞、假冒等多種意思,如說“這瓶酒是y的”、“這人很y”、“事情拿給張三辦就y了”等等。
語法方面,四川話與普通話也有一些差異。如“能來嗎?”四川話說“來得倒不?”、“不會做”四川話說“做不來”、“可以”和“不可以”四川話說成“要得、要不得”。四川方言里有一個“倒”字,相當于普通話里的助詞“著”。例如:“坐倒吃嘛!”,“你好生聽倒”、“你先走倒,我跟倒就來”,這些句子中的“倒”,在普通話中說成“著”,有時“倒”還和“起”在一起用,說成“……倒起”,如“你們先吃倒起,我跟倒就來”,“倒起”的作用與“倒”同。
四川話與普通話同屬于北方方言區(qū),故四川人到北京去與人交談,大多數(shù)話外地人基本能理解。但四川話與普通話的差異也使四川人與別的北方話地區(qū)的人在交談中遇到不少困難。如一婦女在公園劃船玩,突聽她大聲喊,“我的孩子(鞋子)掉水里了!”,游人紛紛入水打撈,結果撈出來的是鞋子。若是四川人在說話時,速度較快,而方言詞又用得多時,則外地人就更難理解了,如外地人在成都問路,四川人說:“端端走,抵攏,倒左拐,過口子再倒右拐就攏了(朝前直走,到底,往左拐,過了路口再向右拐就到了)”、又如“碗頭㝩(kong53)得有kao21kao33(碗里蓋(或扣)著粥)”。可見,四川方言與普通話的區(qū)別。
上一篇:貴州文化·漢文化在貴州的發(fā)展·家族文化與地區(qū)文化的結合—“沙灘文化”中的鄭珍、莫友芝、黎庶昌
下一篇:吳越文化·吳越的宗教信仰與迷信習俗·對地方神祗的狂熱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