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從“百家爭鳴”到儒術“獨尊”·孔子講學與儒學創立
在先秦眾多的學術派別中,儒家學派是最早形成的一個學派,也是最大的一個學派。它的創始人就是春秋末年的魯國大思想家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據傳是商紂王庶兄微子啟的后代。在宋國統治集團的一次內爭中,孔子先祖孔父嘉被殺,其后代防叔為避禍而逃到魯國定居。孔氏從此喪失了原來的社會地位。防叔的孫子叔梁紇是魯國的一名武士,曾為陬邑大夫。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孔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顏徵在帶著他離開陬邑,遷居到魯國都城曲阜。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里度過的。
由于父親早逝,少年時代的孔子與母親生活得很清苦。在母親刻意的教育下,孔子從小便勤奮好學,希望能“學以致仕”,借此進入貴族社會。當時社會上有一種叫做“儒”的行業,是主要在婚喪嫁娶以及祭神拜祖時幫人相禮的職業。相禮的人不僅要熟知十分繁瑣的各種禮儀程序,還需通曉音樂知識,一般人很難掌握。于是,知禮之人便逐漸成了“儒”行業中的半職業或職業人員。魯都曲阜文化氛圍十分濃厚,孔子從小就受到禮的薰陶。他童年時代的游戲之一,就是“陳俎豆,設禮容”,學習禮儀。他自述說:“吾十有五而志子學”(《論語·為政》)。又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從不放過一切求知的機會。終于加入了“儒”的行列。
但孔子畢竟是沒落貴族的后裔,早已失去了政治上的靠山,社會地位不高。他少時從事過各種勞動,還當過吹鼓手。在他母親去世不久,魯執政大夫季氏設宴“饗士”,他以貴族后裔身份興沖沖地趕去,卻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這對于想進入貴族社會的孔子不啻當頭一棒,但更促使他在逆境中奮發苦讀。后來他不僅學有所成,并在二十來歲時做過管理倉庫賬目的“委吏”與管理牛羊的“乘田”。
孔子努力研求為政與做人之道,希望能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拯救“禮崩樂壞”的亂世,使“天下有道”,體現了他積極“入世”的精神。后來孔子終于獲得了從政機會,先在魯國的中都做地方長官,因政績卓著升做管理魯國建設工程的司空,及負責魯國治安保衛的司寇,還曾在外交場合“攝相事”,即魯國的代理禮賓司。這些都是下大夫之職,官位并不太高,而且由于他與權勢者政見不合,僅從政八年便辭官出游列國。
其實,早在孔子做官以前,他已因博學聞名于世了。魯、衛、卞、陳、宋、齊、蔡、鄭、秦等國都有人來向他求教,他則取“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態度廣泛收徒,家境貧寒的顏回、賤者之子仲由、坐過監牢的公冶長、經商的子貢,以及貴族子弟或現任官員都做過他的學生。據說他一生授徒三千多人,成名者七十余人。在他周游列國、推行自己政治主張而未被采納后,他便把全部精力傾注到整理典籍和教授弟子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孔子在我國教育史上真正開了私家講學的先河,并創立了中國學術史上第一個學術派別——儒家學派。
孔子生活在新舊交替、社會動蕩的年代,他勤于學習、觀察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以“仁”為核心的思想主張。在哲學上,他認為世上萬物生長和人的成長都靠自身但又講“天命”,不相信鬼神但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在政治上,他強調禮制和“正名”以穩定社會秩序,提倡“為政以德”、“廣施仁政”、“薄斂”,反對苛政,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入世精神,致力實現“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在倫理上,他宣揚“仁”“禮”,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正心修身方法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行為準則,以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等具體道德條目規范,在教育上,他堅持“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因材施教”等等方法原則。這些思想和主張構成了孔子原始儒學的基本點,都保留在他的言行錄《論語》一書中。這些基本點后來經過他的弟子或再傳弟子等的加工改造,使之愈發豐富,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學說,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干而影響至今。
《韓非子·顯學篇》說:“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梁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又說孔子死后,儒家分為八派,而“取舍相反不同”。孔子之后儒家的分化本身即說明當時的儒家學派乃“世之顯學”。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是其宗派領袖,今存于《禮記》中的《中庸》據說為他所作。孟子是子思的再傳弟子,《孟子》一書是研究孟子的主要資料,子思與孟子的思想被認為是孔子思想的正統,其學派稱作“思孟學派”。荀子稍后于孟子,有《荀子》一書傳世,他主要發揮了孔子“禮”的思想,被稱為“儒家別宗”。
上一篇:吳越文化·吳越的民間生活習俗·婚姻習俗
下一篇:齊魯文化·信仰·政治·道統·孔廟“賢”、“儒”從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