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廟·伏羲廟·河南淮陽太昊陵
小城淮陽,得益于人祖伏羲的恩德,而名揚四方。傳說伏羲不僅在淮陽建都稱王,而且還葬在這里。他的陵墓和宮式陵廟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千百年來,眾多的達官顯貴和騷人墨客,不辭辛苦,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或游覽觀光,或謁祖朝圣。為此淮陽也變得神秘起來。淮陽位于豫東黃淮平原腹地,古稱宛丘,又稱陳。傳說中的“三皇”,即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先后在此建都。六千多年之間,羲皇子孫在這片熱土上生息、繁衍、勞作和征戰。他們在這里創造了華夏的燦爛文化,使其成為一盞光輝燦爛的歷史明燈。伏羲在此“作網罟,正姓氏,制嫁娶,畫八卦,造琴瑟”;女媧在此“摶土造人”,繁衍了人類。淮陽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太昊遺墟———宛丘:位于淮陽城東南四公里大朱莊東南角。1988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遺址曾被眾多史書記載過。有人說這里可能是伏羲部落的龍都。考古工作者在此發掘了二百多座楚、漢墓葬,出土了越王劍等數千件珍貴文物。通過對出土文物的研究,初步認定太昊伏羲的傳說是歷史實事。
畫卦臺:位于羲陵東南一里許的城湖中。占地約有十畝。四面環水,臺高出水面約有兩米。臺前有白龜池,臺上蒼松挺拔,虬枝繁密。每當月明星稀,湖光躍金,鶴唳蛙鳴,猶如仙境。其意境像伏羲畫卦的故事一樣幽靜而玄秘。
太昊伏羲陵:位于淮陽城北1.5公里的蔡河北岸,與萬畝城湖遙相呼應。羲陵全長750米,總建筑面積875畝。分為內城、外城、紫禁城三個部分。城垣高九尺,上有城垛。陵園內,殿宇流丹,樓閣掩翠,碑竭林立,華彩璀璨。整個建筑群,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各具格局。自南向北,依次可見午門、玉帶橋、伏羲廟108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鐘鼓樓、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臺、陵垣門、伏羲陵、蓍草園。如果十個建筑物的大門層層敞開,從午朝門外,可以直望陵墓。此景幽靜深遠,如詩如畫,被人稱作“十門相照”。陵園之內夾道而峙的古柏蒼松、斑駁陸離的方磚古石,一草一木似乎都寓示著這里悠久而非凡的歷史。
渡善橋:橫跨于蔡河之上的渡善橋,是一座古樸的單拱石橋,橋長25米,高10米,寬11米。當地人稱之為“面橋”。是說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來到這里就已見到了“人祖爺”。“渡善橋”一說,是讓善良的人們行走的;另說是不管什么人只要從渡善橋走過,一看到人祖廟,就會棄惡揚善,心地善良。步下石橋,即是太昊陵的第一大門———午朝門。門上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三個匾額。此門三間三門,青磚綠瓦,雕梁畫棟,紅門金釘,中門為九排九路,兩側均為七排九路。太昊伏羲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故此廟按帝王規制建立。在875米的中軸線上,以午朝門為開端,到陵前共十門相照,九進院落。午朝門前東西建硬山式八字墻,左右所立石獅威武雄壯,護衛人祖。距午朝門東西各二十余米處,建有規制相同的東天門和西天門。據史載,午朝門前原有九龍照壁,喚來風雨,羲皇故都連年豐收。歷經千年,照壁今已無存。過午朝門,依次穿過玉帶橋、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和鐘、鼓二樓,即是陵廟中軸線上最主要的建筑———統天殿。此殿,又叫“大殿”、“前殿”,在陵廟整個建筑群中最為輝煌。其位置居中,宏偉壯觀,結構嚴謹,氣勢非凡。總面積為三百九十多平方米,高有十七米。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琉璃瓦覆頂,龍鳳大脊。脊上裝飾考究,中間有三節彩釉陶樓,樓下有一小龕,龕內方框雕刻“太昊伏羲殿”五個楷書大字。兩邊雕塑獸馱葫蘆、二十八宿騎馬武士。殿正門上,懸掛匾額眾多,其中有“伏羲蒼精,初造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象天地法”、“斯文鼻祖”、“一畫開天”等匾額。明間檐柱楹聯為“華夏文明三始祖,淮陽伏羲第一人”。殿內楹聯有“后天地而生,朱圉猶堪尋圣跡;立帝王之極,白云常此護靈墟”、“泄造化之機緘萬世文章開易象;規山川之形勝千秋靈寢奠淮陽”等。“人根之祖”、“中國一人”、“教以人倫”、“萬派一系”等匾額皆稱頌之至。殿內設有“丈八神龕”,造形莊重,前額雕有“都宛丘、結網罟、養犧牲、作甲歷、畫八卦、定嫁娶、龍紀官、造琴瑟、葬于陳”九幅花紋圖案。龕內奉太昊伏羲氏圣像:頭上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手托八卦,赤腳袒腹。殿前有月臺,高七級,可容千人。月臺兩側建有東西廊房和鐘鼓二樓。距統天殿三十多米即是顯仁殿。距顯仁殿十余米即是太始門。太始門下為古城門式門洞,上筑高臺,臺上建寢殿,兩廂有臺階、角門可以繞殿循游,俗稱“轉廂樓”。寢殿內塑伏羲像,形態與統天殿內伏羲塑像相似。殿內豎有明正德八年的石碑一通,故此此樓又叫“御碑亭”。轉廂樓后的紫禁城內便是伏羲的陵墓。陵墓四周植有蒼松翠柏,陵上植有繁茂的白檀。陵高二十多米,周長一百五十多米,上圓下方,象征天圓地方。陵前樹有一塊巨型青石墓碑,寬三尺,高丈五,字跡或無或難以辨認,據淮陽縣志載此碑文原為“太昊伏羲氏之陵”。相傳宋神宗年間,重修陵廟工程完工,公眾想請大文豪蘇軾書寫碑文,但到蘇府之后,恰逢蘇軾外出。蘇軾有位才華橫溢的小妹即史載之蘇小妹。她恰來書房,見此油然大發書興,以汗巾代筆,將“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一揮而就。羲陵之后是傳說中的“蓍草園”,面積“方廣八十步”。資料記載,蓍草屬菊科,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高一米左右,羽狀葉脈,夏秋間開白色小花。全草可供藥用,并含芳香油,可作調香原料。據說全國只有三處生長此草。除羲陵外,一是山東曲阜孔廟,一是山西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的晉祠。蓍草歷來被公卿百姓視為“靈物”。
上一篇:名人廟·周公廟·河南洛陽周公廟
下一篇:祖宗廟·倉頡廟·河南濮陽倉頡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