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別具一格的節日娛樂活動·姑娘追和追姑娘
姑娘追是哈薩克人集會時經常舉行的一種特有的馬上娛樂活動,哈薩克語中稱作“克孜庫瓦爾”。在這一娛樂活動中,哈薩克青年男女一方面借助于坐騎的奔馳速度,來顯示他們精湛的騎術和健壯的體魄;另一方面也利用這一別致的形式表白相互的愛情。關于“姑娘追”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只白天鵝化為女子,和一位獵人結成夫妻,成為哈薩克人的始祖。他倆結婚那天,騎著兩匹白色的駿馬,像白天鵝一樣,飛來飛去,互相追逐。據說這就是“姑娘追”最早的由來。由此看來,“姑娘追”起源很早,哈薩克民族一形成,它便隨之產生了。
“姑娘追”一般在夏秋的綠色大草原上舉行,遠近牧民都騎馬前來參觀。開始時,青年男女中一方發出邀請,然后一男一女向指定地點騎馬并轡緩行。一路上,小伙子可向姑娘說俏皮話、逗趣或表白愛慕之情,甚至可以接吻。按照習俗,怎么戲謔也不為過。姑娘即使羞紅了臉,也只能默默傾聽,不能生氣。但到了指定的終點返回時,小伙子要拍馬前奔,姑娘要緊追不放,如追不上,就算小伙子獲勝。姑娘若追上小伙子,可任意鞭打,以報復小伙子剛才的調笑。有些小伙子因俏皮話說過了頭,脊背上少不了要承受姑娘狠心的幾鞭子。有的小伙子被姑娘抽打得狼狽不堪,有時還將帽子抽落在地,惹得觀眾一陣陣哄笑。倘若姑娘對小伙子有情,鞭下則也留情。只見鞭子在小伙子頭上轉圈虛晃,卻不見鞭梢落身。姑娘還會故意將鞭子抽打到小伙子的馬屁股上,以促使小伙子的坐騎跑得更快。
“姑娘追”早期是草原上哈薩克男女青年反抗封建禮教,擺脫父母包辦婚姻和進行自由戀愛的一種方式。現今它變成一項饒有風趣的群眾性體育娛樂活動了。有時,已婚青年和成年人也參加這種活動,但必須年齡基本相近,又是同輩人,在游戲中便于開玩笑。這樣,不僅表演者高興,觀眾也高興。
在新疆阿合奇縣和特克斯縣的柯爾克孜族人有一種“追姑娘”的娛樂活動。哈薩克族的“姑娘追”是男的騎馬在前面跑,女的騎馬在后面追,而柯爾克孜族的“追姑娘”是女的騎馬在前面跑,男的乘馬在后面追。柯爾克孜族的“追姑娘”也是柯爾克孜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或求婚的一種最佳機會和方式。柯爾克孜人常用這一活動,來考驗小伙子是否有本事,能否稱得上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參加“追姑娘”的選手,無論是男是女都代表一個部落或一個“阿依勒”(村落)。所有選手要騎什么馬是保密的,不能讓對方輕易得到“情報”。每個部落和“阿依勒”都把最好的馬挑選出來,讓自己的選手騎,為自己一方爭光。賽前,如果姑娘發現對手是自己特別討厭的小伙子,她可以棄權,等遇上她稱心的對手時再參加。比賽開始時,男女各自選好對手后,也像哈薩克族的“姑娘追”一樣,一起向指定地點徐徐進發。路上小伙子可以求婚,姑娘若確實喜歡他,也會應允婚事。但大多數姑娘只向小伙子表明,如果追上她,婚事可商量,追不上,就靠邊站。從指定地點返回時,就同哈薩克族的“姑娘追”不同了。有些姑娘和小伙子拉開距離,故意用馬鞭把他的馬打一下,使他的馬躲開她遠一些。乘小伙子不備之時,姑娘放開韁繩揚鞭抽馬飛奔而去。小伙子立刻拼命追趕上去。這時,兩旁觀看的人群不斷爆發出呼喊和口哨聲,為自己的選手鼓勁加油。一般跑道為二百至三百米長,在這段路程中便決定了勝負。
這種比賽對小伙子來說,能否取勝非常重要。他們一旦輸了,不僅在眾人面前丟臉,失去姑娘的好感,而且部落或“阿依勒”要替他向姑娘頒發獎品。為此,小伙子一般都抱著只能勝、不可輸的心理,使出自己全部本事追趕姑娘。當然,他們多數情況下會追上姑娘。當他們追上姑娘后,可以當著眾人面摟一下姑娘,或撫摸一下,可扯住姑娘的衣角,表示自己是真正的男子漢,得勝了。柯爾克孜族牧民每逢節慶集會和婚嫁喜事,常常舉行這種“追姑娘”活動。
上一篇:東北文化·東北大地的古代文明·奇特的墓葬建筑—石棺墓、石板墓和石棚
下一篇:八閩文化·八閩風俗·婚喪禮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