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行動·一敗俱敗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吐蕃發兵侵掠唐西北部地區,唐高宗以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阿史那道真和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將,率10萬大軍,征討吐蕃。當大軍到達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準備進至烏海(今青海扎索湖)時,薛仁貴對郭待封說:“去烏海路途險遠,車行十分艱難,若讓輜重一同前往,必將失去戰機,而且破敵后即回師,輜重往來運輸不便,因為那里瘴氣很多,不宜久留。大非嶺上可以置柵扎寨,我留二萬人作兩層柵欄,將輜重等存留在柵欄內。我率輕騎倍道兼程,乘敵陣勢未整,定可消滅之。我到達烏海后,當派騎兵來取輜重,你可一同前來,騎兵未到,切不可輕舉妄動。薛仁貴遂率輕銳大破敵軍,繳獲牛羊萬余頭,收獲很大,并揮師烏海城,等待后軍到來。不料,郭待封原為鄯城鎮守,官秩不在薛仁貴之下,不甘心受他的指揮,因此當薛仁貴率輕銳奔烏海后,郭待封擅自違抗主將命令,不等騎兵來,便領輜重跟在薛仁貴大軍后面前進,快到烏海時,突遇吐蕃兵20余萬前來截擊,郭待封戰敗逃入山中,軍糧輜重盡皆棄置敵軍手中。薛仁貴因輜重丟失,烏海城難以守住,遂棄烏海回軍大非川,與先前逃回的郭待封會合,兩軍尚未嚴整,吐蕃40萬大軍殺到,郭待封部一觸即潰,至使唐軍陣營大亂,薛仁貴無奈與阿史那道真且戰且退,收攏殘部,但唐軍已無再戰之力。薛仁貴遂與吐蕃大將論欽陵議和。
薛仁貴征吐蕃之敗,主要原因是郭待封爭名奪利,不服從主將的命令和節制,丟失了軍糧和輜重,使唐軍補給困難,被迫后撤。當遇到敵軍追擊時,身為副將、郭待封又抵抗不力,率先逃竄,動搖了整個陣容。戰場上,必須嚴明軍紀,更不可爭名利、爭地位。
上一篇:撒尿、洗澡和一窩蜂
下一篇:擅自違令·自刎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