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趣談·傅山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別號公之它,又號石道人。忻州 (今山西忻縣)人。清初學者、書畫家。明末諸生,崇禎十三年(1636年),山西提學袁繼咸為閹黨所誣下獄,他約集諸生赴京陳情告狀,得以昭雪,是以名聞天下。明亡,隱居山中不出,自稱居士、道人。清廷開博學鴻詞科,稱疾拒薦; 邑令奉命登門促駕,以死拒入京。后特旨授中書舍人,免試放歸。通經史、醫學,亦工詩文、書畫,擅音韻。著有《霜紅龕集》《荀子評注》等。
竹雨松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
這是傅山自題書齋聯,現藏于山西晉祠文管所。“竹雨”即指落在竹葉上的雨滴。邵雍《閑居述事》詩:“竹雨侵人氣自涼,南窗睡起望瀟湘。”“松風”乃松林清朗之風。《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云:“特愛松風,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欣然為樂。”“松風”也為古琴曲“風入松”的別稱。許渾《重游飛泉觀題宿龍池》詩“松葉正秋琴韻響,菱花初曉鏡光寒。”“茶煙”,烹茶之煙氣。“梧月”乃明日照梧桐。“琴韻”、“書聲”極切書齋,而“竹雨松風”的高潔,更加表現了琴韻的幽雅;“茶煙梧月”的朦朧,尤為烘托出書聲的清朗,凸現了作者灑脫的襟懷和高尚的節操,與那些曳裾奔走于權貴之門的世俗之徒相比,自有天壤之別。讀來“琴韻”沁心,“書聲”入耳。
性定會心自遠
身閑樂事偏多
傅山的書法生涯橫跨明清兩朝,是明末清初我國書壇上的一代宗匠先師。明清之際,正是黃宗羲所認為的天地閉塞、厄運危時、元氣將鼓蕩而出之時。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大凡世道淪喪,人們總是心事如麻。倘不能釋之同類,天地和藝事即變成他們悲慨和宣泄的對象。在那忿忿的人群中,我們可以找到屈原、蔡文姬、李煜、李清照、文天祥等一串長長的身影,傅山也不例外。明末清初那種特定的歷史環境,既造就了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傅山,也決定了傅山書法美學觀的自然主義和極端的人格主義。
傅山在書法理論史上的最大貢獻是他所謂“四寧四毋”的書法美學觀。即“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足以回臨池既倒之狂瀾矣。”這是他有鑒于元明以來士大夫中書風日趨柔媚,以謅當道、以媚流俗而提出的,也是針對傳統中和為美而倡導的一系列勢不兩立的美學理論。因此這些拙、丑、支離、直率以及他還說過的 “寧橫無順”、“寧鈍無利”、“寧樸無嫵”、“寧隘無澀” 等等,都是專以 “過” 以 “淫” 來與中和為美的傳統詩教儼然對峙的東西。從這副書聯中可以看出傅山書法的特色。聯中的每一個字絕無一點氈裘氣,而是充滿了跳躍般的生機。
竹雨松風琴韻 茶煙梧月書聲
性定會心自遠 身閑樂事偏多
上一篇:閑章趣談·俞平伯
下一篇:閑章趣談·傅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