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巧奪天工,人間瑰寶—景德鎮瓷器文化·元代青花瓷
據《元史 · 百官志》記載,元至元十五年(1278),朝廷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浮梁瓷局屬將作院:“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燒造磁器,并漆造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員。”這說明,當時作為官窯的浮梁瓷局除了燒造官府所需的瓷器外,還負擔軍隊所用的馬尾及藤笠帽等器物的生產。
從傳世及出土的瓷器看,元代景德鎮除了繼續生產青白瓷、白瓷和黑釉瓷以外,新品種有卵白釉(樞府)瓷、青花瓷、釉里紅瓷等。其中,青花瓷和釉里紅瓷等高溫釉瓷的燒制成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明代瓷都景德鎮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元代景德鎮在青白瓷的基礎上,生產出一種卵白釉的新品種,由于這種卵白瓷中發現有“樞府”字樣,因此人們稱為“樞府窯”器。樞府瓷器變青白色為卵白色,厚度比青白瓷稍厚。樞府瓷器形以盤、碗、執壺和高足杯為多見,極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樞府器,其碗為小底足。這類小足的足徑,一般均為碗口徑的三分之一。樞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的造型,一向為人們所稱道。另外,樞府瓷盤、碗的底足均為露胎,足壁厚,削足規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顯旋紋。
樞府瓷分精、粗兩大類。精細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裝飾,圖案花紋主要為纏枝蓮、菊瓣、花蝶、云龍、云鳳、云鶴、孔雀、牡丹及羯磨文等,其印花多數顯得深圓而不太清晰,這類精細器物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濁色。另一類較粗的制品,主要是日常生活用的盤和碗,一般胎體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幾道劃紋。
樞府瓷的銘文以“樞府”兩字為最典型,一般都印在盤、碗器物內壁口沿下,“樞”和“府”字分別在相對的地位。在樞府器中除了“樞府”字樣外,還有“太禧”、“福祿”、“福壽”和“壽”、“福”、“良”等單個吉祥字樣銘。
中國瓷器的發展,在唐代以前,青瓷占主要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了宋代,則品種繁多,瓷器生產呈現出百花爭艷的景象。元代景德鎮白地藍花的青花瓷燒制成熟后,情況就起了急劇變化。從14世紀二三十年代到15世紀前期,大約僅僅經過七十年,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就占據了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其他大部分古老的瓷器窯場都相形見絀,景德鎮也由此成為中國的瓷都。
青花瓷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這就得從青花瓷的制作過程、制作特征、裝飾方法、圖案花紋以及器形說起。
青花瓷的制作,是指在一種瓷胎上用鈷料著色,然后施透明釉,以一千三百度左右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鈷料在高溫燒成后,呈現出藍色,習慣上稱為“青花”。
元青花瓷除了東南亞地區多見小型器外,普遍的特征是胎體厚重,器形碩大。典型元青花瓷器在制作上的特點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器底無釉。多數器物底部有明顯旋紋,個別有跳刀痕,并粘于填砂,小型器如碗類等的底足中心往往有乳釘狀突起。第二,器物底足內壁往往成自上而下往外斜撇的形式。第三,碗、缽、罐、瓶、盤之類的削足處理,具有鮮明的元代特征,即底足外墻斜削而呈形。
青花瓷的裝飾,以釉下鈷藍彩繪裝飾為主,但在傳世品中,還可以發現有印花和青花兩種裝飾方法同用于一器的例子。國外發現的高足杯,有的杯內壁口沿處為青花纏枝紋,器內壁為印花四爪元龍紋,器心為青花朵菊紋,器外壁為青花三爪云龍紋,光燦奪目,逗人喜愛。
典型的元青花瓷的圖案裝飾大多分較多層次,在器身上以主題紋飾和輔助紋飾密切結合,構成整體。其處理方法大致有二類:一是突出一組主題紋飾,其余均為輔紋;另一類是有幾組主題紋飾和幾組輔紋構成。大盤以三層為多見,例如邊口為細小的纏枝花或幾何斜方格、海水波濤等輔紋,盤邊圈為較大型的輔紋,盤底心為主題紋飾,但也有少數多至五層的。梅瓶以五至六層圖案為多見,也有四層細輔紋,三層主紋的七層構圖,層次最多的是至正十一年(1351)銘大瓶,達八層。
元青花瓷的主題圖案紋飾,主要有三種:一是以整幅圖畫為多見,如魚藻圖(多見于大罐和大盤)、人物故事圖(多見于大罐、梅瓶及玉壺春瓶)、蓮池及蓮池水禽圖(多見于大盤、大碗及玉壺春瓶)等;二是動物紋,以龍紋為主,亦有鳳凰、孔雀、獅子、天馬、麒麟、草蟲等;三是花草紋,以纏枝牡丹及纏枝蓮使用最多,此外有串枝花、靈芝等。
元青花瓷的輔助紋飾,主要在器物的口部、底足部,在器身上往往用來間隔幾組主題紋飾,如將瓶、罐的頸部、上腹、中腹、下腹及底足部分段隔開等等。應用最多的是纏枝花(牡丹、蓮、菊等)、仰覆蓮瓣紋、水波紋。此外,雜寶、回文、蕉葉等亦屬常見輔助紋飾。
總的看,元代青花瓷瓷質細潔而色白,釉下彩的藍色彩繪,幽菁可愛,圖案裝飾雅俗共賞;又由于彩色在釉下,有不易褪脫的優點,而工藝過程又相對地簡化,便于降低成本,而美學價值有所提高,故引人青睞,因此,在當時得以大量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青花瓷,元代景德鎮還創制出釉里紅瓷、青花釉里紅瓷、高溫銅紅釉、高溫藍釉和低溫孔雀綠釉等多種色釉瓷。這些都為明清兩代陶瓷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江西文化·昔日佛道勝地,今朝旅游佳處—江西宗教文化·佛教古跡
下一篇:東北文化·漢文化的傳播與東北文學的發展·先秦時期的東北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