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洛陽
市名。因處于洛水之陽而得名。北帶黃河,南襟伊、洛,東制成皋,西控崤坂,地勢險要,為我國東西交通要沖,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11世紀初,西周成王營洛邑建城開始,先后有東周、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后)、五代后梁、后唐等九個王朝在此建都,故素有“九朝故都”之稱,為我國七大古都之一,也是我國較早的文化發祥地。經學盛于此,佛學傳于此,理學源于此,從整個亞洲地區來說,也稱得上是文化經濟中心。史學家班固在此著《漢書》,科學家張衡發明的世界第一架天文儀器“渾天儀”和早于歐洲地震儀1700多年的“候風地動儀”皆創制于此。在文學方面,“三曹父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以及“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文學家在此都留下無數傳世佳作。名勝古跡數不勝數,最著名的有龍門石窟,為我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我國最古老的佛寺白馬寺,以及洛陽八景,最富盛名。滄海桑田,歷史多變,除“龍門山色”、“馬寺鐘聲”外,其他六景只有邙山、平泉寺和一孔石橋尚有遺跡可尋。洛陽唐三彩、杜康酒、牡丹花等聞名遐邇。特別是洛陽牡丹最為有名,故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暮春三月,王城牡丹招引大批中外游客來此參觀,因而又有“花城”之譽。現代詩人郭沫若曾寫詩贊美“花事”之盛。“黃河新建洛陽橋,八省車龍擁市郊;最是主人殷殷約,明春來看牡丹嬌”。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泰山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涅槃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