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宋濂》人物故事小傳
宋濂(公元1310—1381年)字景濂,號潛溪,明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曾受業于吳萊、柳貫、黃溍。明初奉命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后因長孫慎牽涉胡惟庸案,全家謫流茂州,死于夔州。善為文,明初各類典冊儀制,以及元勛大臣的碑記之類,多出其手,被推為開國文臣之首。有《宋學士文集》。
〔正 史〕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華之潛溪人,至濂乃遷浦江。幼英敏強記,就學于聞人夢吉,通《五經》,復往從吳萊學。已,游柳貫、黃溍之門,兩人皆亟遜濂,自謂弗如。元至正中,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行,入龍門山著書。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見濂。時已改寧越府,命知府王顯宗開郡學,因以濂及葉儀為《五經》師。明年三月,以李善長薦,與劉基、章溢、葉琛并征至應天,除江南儒學提舉,命授太子經,尋改起居注。濂長基一歲,皆起東南,負重名。基雄邁有奇氣,而濂自命儒者。基佐軍中謀議,濂亦首用①文學受知,恒侍左右,備顧問。嘗召講《春秋左氏傳》,濂進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貶惡之書,茍能遵行,則賞罰適中,天下可定也。”太祖御端門,口釋黃石公《三略》。濂曰:“《尚書》二《典》、三《謨》,帝王大經大法畢具,愿留意講明之。”已,論賞赍,復曰:“得天下以人心為本。人心不固,雖金帛充牣②,將焉用之。”太祖悉稱善。乙巳三月,乞歸省。太祖與太子并加勞賜。濂上箋謝,并奉書太子,勉以孝友敬恭、進德修業。太祖覽書大悅,召太子,為語書意,賜札褒答,并令太子致書報焉。尋丁父憂。服除,召還。
洪武二年詔修元史,命充總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學士。明年二月,儒士歐陽佑等采故元元統以后事跡還朝,仍命濂等續修,六越月再成,賜金帛。是月,以失朝參,降編修。四年遷國子司業,坐考祀孔子禮不以時奏,謫安遠知縣,旋召為禮部主事。明年遷贊善大夫。是時,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張唯等數十人,擇其年少俊異者,皆擢編修,令入禁中文華堂肄業,命濂為之師。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動,皆以禮法諷勸,修歸于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皇太子每斂容嘉納,言必稱師父云。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議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討論達旦,歷據漢、唐故實,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屢降,帝問災祥之故。對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書異不書祥,為是故也。”皇從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當死,陛下體親親之誼,置諸遠地則善矣。”車駕祀方丘,患心不寧,濂從容言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審③能行之,則心清而身泰矣。”帝稱善者良久。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濂舉《大學衍義》。乃命大書揭之殿兩廡壁。頃之御西廡,諸大臣皆在,帝指《衍義》中司馬遷論黃、老事,命濂講析。講畢。因曰:“漢武溺方技謬悠之學,改文、景恭儉之風,民力既敝,然后嚴刑督之。人主誠以禮義治心,則邪說不入,以學校治民,則禍亂不興,刑罰非所先也。”問三代歷數及封疆廣狹,既備陳之,復曰:“三代治天下以仁義,故多歷年所。”又問:“三代以上,所讀何書?”對曰:“上古載籍未立,人不專講誦。君人者兼治教之責,率以躬行,則眾自化。”嘗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身古戒禽荒④”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謂善陳矣。”濂之隨事納忠,皆此類也。
六年七月遷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贊善大夫。命與詹同、樂韶鳳修《日歷》,又與吳伯宗等修《寶訓》⑤。九月定散官資階,給濂中順大夫,欲任以政事。辭曰:“臣無他長,待罪禁近足矣。”帝益重之。八年九月,從太子及秦、晉、楚、靖江四王講武中都。帝得輿圖《濠梁古跡》一卷,遣使賜太子,題其外,令濂詢訪,隨外言之。太子以示濂,因歷歷舉陳,隨事進說,甚有規益。
濂性誠謹,官內庭久,未嘗訐人過。所居室,署曰“溫樹”。客問禁中語,即指示之。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翼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書萬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⑥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⑦景濂幾誤罪言者。”于是帝廷譽之曰:“朕聞太上為圣,其次為賢,其次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偽,誚一入之短,始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每燕見,必設坐命坐,每旦必令侍膳,往復咨詢,常夜分乃罷。濂不能飲,帝嘗強之至三觴,行不成步,帝大歡樂。御制《楚辭》一章,命詞臣賦《醉學士詩》。又嘗調甘露于湯,手酌以飲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與卿共之。”又詔太子賜濂良馬,復為制《白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寵待如此。九年,進學士承旨、知制誥,兼贊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賜《御制文集》及綺帛,問濂年幾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綺三十二年,作百歲衣可也。”濂頓首謝。又明年,來朝。十三年,長孫慎坐胡惟庸黨,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濂狀貌豐偉,美須髯,視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數字。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⑧,與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朝會宴享律歷衣冠之制,四裔⑨貢賦賞勞之儀,旁及元勛巨卿碑記刻石之辭,咸以委濂,屢推為開國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門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國貢使亦知其名,數問宋先生起居無恙否。高麗、安南、日本至出兼金⑩購文集。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姓氏。雖白首侍從,其勛業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葉以從葬之蓮花山下。蜀獻王慕濂名,復移塋華陽城東。弘治九年,四川巡撫馬俊奏:“濂真儒翊運(11),述作可師,黼黻(12)多功,輔導著績。久死遠戍,幽壤沉淪,乞加恤錄。”下禮部議,復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謚文憲。
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詩,尤工書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為中書舍人。其兄子慎亦為儀禮序班。帝數試璲與慎,并教誡之。笑語濂曰:“卿為朕教太子諸王,朕亦教卿子孫矣。”濂行步艱,帝必命璲、慎扶掖之。祖孫父子,共官內庭,眾以為榮。慎坐罪,璲亦連坐,并死,家屬悉徙茂州。建文帝即位,追念濂興宗舊學,召璲子懌官翰林。永樂十年,濂孫坐奸黨鄭公智外親,詔特宥之。
《明史·宋濂傳》卷一二八
〔注 釋〕
①用:以,因。②牣:滿。③審:果真。④禽荒:縱情于田獵。⑤寶訓:指《祖訓錄》一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對諸王及大臣的訓諭。⑥惡:何,怎。⑦微:非。⑧演迤:延伸,流走。⑨裔:邊遠民族。⑩兼金:價值倍于常金的好金。(11)翊運:輔佐國運。(12)黼黻(fu fu):花紋,文采。此指宋濂善撰文辭。
〔相關史料〕
文章之最達者,則無過宋文憲濂、楊文貞士奇、李文正東陽、王文成守仁。宋庀材甚博,持議頗當,第以敷腴朗暢為主,而乏剪裁之功,體流沿而不返,詞枝蔓而不修,此其短也。若乃機軸,則自出耳。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五
高帝嘗謂宋濂:“浙東人才,唯卿與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袆;學問之博,祎不如卿。”又嘗與劉誠意論文,誠意謂:“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讓。又其次張孟兼。”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六
洪武五年甘露①降,太祖召宋濂,賜坐。上躬②執金杓,煉湯于鼎,取甘露投之,手注于卮以賜濂,曰:“此和氣所凝也,能愈疾延年,故與卿共之耳。”
焦竑《玉堂叢話》卷三
濂奏事久,稱倦,上命璲、慎共扶下殿。祖子孫三世皆官內廷③,當世以為盛。復以先生艱于行步,特選良馬以賜。上親作歌,復詔群臣咸作之,以寵耀焉。
焦竑《玉堂叢話》卷三
宋潛溪太史乞歸時,御制詩二句餞之云:“白下開樽話別離,知君此后跡應稀。”太史續之云:“臣身愿作衡陽雁④,一度秋風一度歸。”上悅,賜白金錦幣文綺,曰:“與汝作百歲衣也。”
焦竑《玉堂叢話》卷三
〔注 釋〕
①甘露:甘美的雨露。在古代,甘露常被蒙上神秘色彩,以為天降甘露是吉祥的征兆。②躬:親自。③內廷:宮禁以內。④衡陽雁:衡陽有回雁峰,相傳雁至此峰不過。
上一篇:《宋孝宗趙昚》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宋孝宗趙昚》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宋真宗皇后劉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宋真宗皇后劉氏》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