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伊犁交涉的得與失
1871年6月,沙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造成的混亂之機,借口安定邊境秩序,出兵侵占了伊犁及附近地區。當時沙俄估計清政府根本無力收復新疆,就做出偽善的許諾:只要清政府保證這個地區的安定秩序,就交還伊犁。清政府多次向沙俄交涉伊犁問題,均無結果。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兵進入疆,擊退了阿古柏匪幫。在軍事勝利的基礎上,清政府再次要求沙俄歸還伊犁地區。沙俄已沒有任何借口霸占伊犁,但仍繼續推拖延宕。1878年底,清政府派崇厚為代表到俄國交涉索還伊犁地區的問題。崇厚根本不了解伊犁地區的實際情況,一切聽由俄國人的擺布,在沙俄的無恥訛詐下,崇厚與沙俄簽訂了一個喪失大批權利和領土的《里瓦基亞條約》,其中包括賠償俄國“代守”伊犁的軍費500萬盧布,割讓伊犁以西和以南的大片領土,增辟俄國通過西北地區到天津、漢口、西安的通商線路,收回的卻只是被沙俄軍隊破壞無遺的伊犁等幾座空城。這一賣國條約,遭到全國各階層的譴責。清政府迫于社會壓力,拒絕批準這個條約并將崇厚治罪。1880年改派駐英公使曾紀澤出使俄國談判伊犁問題,曾紀澤在俄彼得堡同俄國人進行了歷時一年的談判。沙俄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在我國東北和西北集結了大量兵力并調海軍在中國海面示威,同時又對曾紀澤進行外交恫嚇,并以中止談判發動戰爭相威脅。1881年在沙俄的逼迫下,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代替《里瓦基亞條約》。這仍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它雖收回了伊犁南境的領土。而做為俄國這種讓步的交換條件是:中國對俄賠款提高到900萬盧布。條約還規定中俄原訂的西北邊界有“不妥之處”,應重新“勘改”。沙俄以此為借口,強迫清政府與它先后簽訂了七個勘界議定書,又強行割去我國領土七萬多平方公里。
中俄伊犁交涉的結果,說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在沒有國家主權和國家貧窮落后的情況下,企圖通過外交上的斗爭取得任何有利的結果,那只能是空想。
上一篇:中東路事件的教訓
下一篇:中共“一大”代表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