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天山文化—中華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絲綢之路”造就的多元文化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這就是唐代詩人張籍在《涼州詞》里向我們展示的“絲綢之路”古道上一片繁忙、喧鬧的景象。最早使用“絲綢之路”一詞的,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33—1905)。他在《中國》一書中把連接西土耳其斯坦與中國的絲絹貿易路線稱作“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也確實宛若一條綴珠聯璧,光彩斑斕的彩帶,把人類最古老的東西方文明聯結了起來。它以長安為起點,從東向西,經過甘肅敦煌進入新疆,蜿蜒穿過綠洲或草原,越過茫茫的戈壁沙漠,西行經波斯,到達君士坦丁堡,然后轉達羅馬等地。另外,絲路偏南行,可到印度,偏北行再西走,可到里海沿岸。“絲綢之路”的核心路段都在新疆。新疆境內又有多條。例如:有《漢書·西域傳》提到的,沿塔里木盆地南、北邊沿而行的“南、北二道”;有《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的從吉木薩爾到伊犁河谷再西行的“新北道”;還有隋朝裴矩《西域圖記》中所述的經巴里坤去地中海的“草原絲綢之路”等。“絲綢之路”的中西貿易暢通后,古代天山南北的綠洲、草原奇跡般地喧騰熱鬧起來。中國的絲綢,中國的蠶桑技術、烤煙技術、冶銅術和中國的火藥、指南針、造紙術、活版印刷等經由這里先后傳到中亞、伊朗、羅馬等地。西方的寶石、玻璃、香料,非洲的駱駝、獅子、長頸鹿等也通過這里傳入中國。現在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葡萄、棉花、胡羅卜、大蒜、核桃、芝麻、石榴、蠶豆、胡椒等,正是古代西方人民經由這里饋贈給東方的。同時,西域生產的馬、毛皮等物產品也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原地區。佛教、襖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及其有關的文化藝術,順著這條路流入西域后,在此滯留下來,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淀。正如我國西域考古的開拓者黃文弼先生在其《高昌陶集》的序言中指出的:“吾人相信東西文化之推進,確曾經過新疆。新疆如水管,一方為水塔,一方為龍頭。水塔之水,必須經過新疆,然后至龍頭”,新疆地處“絲綢之路”的中樞,是古老的黃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以及著名的古希臘文化和波斯文化匯流之地。這種得天獨厚的開放型環境,使西域固有文化在交融中博采眾長,以增強本系統的生命力,逐步形成了雄渾壯大、燦爛輝煌的天山文化,自立于中國地域文化之林。天山文化是多元的,它呈現出多重文化縱橫交織的復雜色調。這方面的實例舉不勝舉:位于南疆庫車、拜城一帶代表佛教文化的龜茲石窟壁畫中,可以明顯地看到這種多元文化的特征。韓翔、朱英榮《龜茲石窟》一書對此有詳盡論述。我們知道,古代希臘藝術有個顯著特征,即是以人為本,對自然景物和花卉鳥獸非常冷淡,而且古希臘把裸體視為神圣,因此出現了許多裸體的藝術形象。龜茲石窟的早期壁畫中,以人為本的藝術特征非常明顯,并且裸體人像的數量之多在全國石窟寺中首屈一指,顯然是受到過古代希臘文化的影響。而壁畫中“剪發垂項”的龜茲人形象和大量日月星辰圖的畫法被認為是來自波斯文化。再如,佛的座位,印度秼菟羅文化中是獅子座;笈多文化中,初期是方座,后漸漸變成蓮座;犍陀羅文化中是方座。龜茲石窟壁畫中,既畫有坐方座的佛像,也畫有坐蓮座的佛像,還有坐獅子座的佛像,表現出多種文化混雜在一起的現象。不過,龜茲石窟文化的根是扎在龜茲土地上的,如:壁畫上有龜茲國王作為供養人的圖像。又如:飛天的形象,印度的多赤裸上身,下身著裙,赤雙足。敦煌285號窟、麥積山154號窟的飛天全身著衣,不露足,成了長帶飄舞的中原式飛天。而龜茲石窟的飛天是上身著緊身小衣,下身著裙、著靴的新形象。這是龜茲本地的飛天。
11世紀的《福樂智慧》一書在維吾爾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充分吸收了中西文化的優秀因素。全書伊斯蘭教思想占主導地位,有大量阿拉伯——波斯詞匯及其表現手法的滲入。另外,書中在明顯地看出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同時,還表現出古希臘哲學思想和佛教思想。例如:作品中不時提到的智慧、公正(正義)、節制、勇敢,正是希臘傳統的四德目。書中四個主人公之一覺醒的名字,又是取自佛教法相宗(唯識宗)“人生是一場大夢,只有覺醒以后,才能真正認識到世界是虛幻”的觀念。佛教宣揚苦海無邊,人生“無常”,《福樂智慧》中也有類似的詩句。如:“這苦難的世界不可相信,它反復無常,荒謬絕倫。對無常的塵世你何須依依,它將拋你而去,你也將對它厭棄。”
1990年,新疆文物普查人員登上帕米爾高原,對塔吉克族清代晚期至今的伊斯蘭墓葬進行了重點了解和踏勘。從馬蘇坤先生的調查報告中,我們了解到,這些墓葬除主要反映了伊斯蘭文化之外,還融合著其他的宗教文化。塔吉克人的很多墓表都修有馬鞍形泥塑。這種形制在其他穆斯林民族中是罕見的。塔什庫爾干是古代塞人活動地區之一。塞人曾是襖教的信奉者。希羅多德在《歷史》一書里,講到游牧的塞人時寫道:“在諸神中間只崇拜太陽。他們獻給太陽的犧牲是馬。他們把馬當作犧牲來奉獻的理由是:只有人間最快的馬才能配得上諸神中間最快的太陽”。原來,塔吉克人在墓地是用馬鞍形泥塑來代替馬匹作為犧牲獻給太陽神。此外,這些馬鞍形泥塑的下面都安放一燈盞,每逢星期五死者親屬都來墓地點燃燈盞,這同襖教對火的崇拜有關。而且,塔吉克墓葬中還發現一壁畫,上有一人騎驢,旁有兩個頭戴盔甲、手拿矛器的衛士模樣的人,并畫有一長角山羊。伊斯蘭教為嚴格的一神教,堅決反對偶像崇拜。在伊斯蘭教的禮拜寺或其他建筑上,除繪有花草樹木外,禁止有動物畫,更無人物畫。塔吉克墓葬中的動物畫和人物畫似乎同佛教文化有關。因他們10世紀前曾信仰過佛教。
總之,天山文化是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礎之上,吸收與融合了東西方多種文化而產生的。它是多元的,但又是一種嶄新的文化,是自成體系的,又是獨具一格的。
上一篇:天山文化·源遠流長的古今音樂舞蹈·龜茲樂
下一篇:寧夏文化·天下黃河富寧夏·“兩山一水”風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