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岳麓山·碑亭情趣
岳麓自古多碑亭。雖歷經滄桑,仍有不少遺存。
禹碑思古
禹王碑聳峙在全山的制高點禹碑峰上。明長沙兵道石維岳曾覆以石室藏之,中留一門。后傾圮。1935年重建小亭以遮護。
禹王碑相傳原立于衡岳岣嶁峰(一說祝融峰),故又名岣嶁碑。碑究竟何人所立,立于何時,碑文內容如何,至今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傳為大禹當年所立。碑文內容為所得“金簡玉書”之復述。如明吳道行《禹碑辨》云:“考吳越春秋載,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授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币灿腥苏J為,此碑為后人紀念禹治水功績而立,碑文內容為頌其功德之辭。原碑疑早已不存。當年韓愈尋訪時即已不見。他在《岣嶁峰》詩中記云:“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蝌蚪拳身薤葉披,鸞飄鳳泊拏蛟螭。事嚴跡秘鬼莫窺,道人獨上偶見之。我來咨嗟涕漣漪,千搜萬索何處有,森森綠樹猿猱悲?!迸c他同時代的劉禹錫在一首詩中談到此碑,亦謂“嘗聞”而非目睹:“嘗聞祝融峰,上有神禹銘,古石瑯玕姿,秘文螭虎形?!北彼文┠辏~人李清照之夫金石學家趙明誠亦有尋之未見的石刻:“丙辰三年至此尋訪禹碑真跡未獲而去?!焙髠髡f在密云峰發現神禹碑,上有蝌蚪文七十七字。南宋何致于嘉定壬申年(1212年)得樵夫指引至碑所,始摩其文并刻于岳麓山頂巨石之上。爾后隱蔽又四百年,明嘉靖癸巳年太守潘鎰搜得此碑,剔土摹拓,遂盛行于世。此后以它為模本翻刻者紛至沓來。張襄刻于金陵新泉精舍,容滿刻于揚州甘泉書院,楊慎刻于云南安寧州法華山,又刻于四川成都,楊時喬刻于江寧棲霞山天開巖,張應吉刻于湯陰縣安如山,又以楊時喬本翻刻于紹興禹陵。清康熙年間,西安大別山、西安府學及歸德縣府署等又有翻刻。現存南岳岣嶁峰之禹碑,或許亦由岳麓山模本復刻。即便如此,亦是歷史悠久之古物,令人發思古之幽情?,F蒼褐色石壁上字跡依稀可辨。全文七十七字,有人謂之鐘鼎文,有人謂之蝌蚪文,其實它與殷商甲骨文、金文及戰國楚墓出土之蝌蚪文均不相同,故難以辨認。明楊慎、沈鎰、楊時喬、郎瑛等均有猜謎般的譯文。如楊慎譯為:“承帝曰咨:‘翼輔佐卿,洲渚與登,鳥獸之門。參身洪流,而明發爾興。’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營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華岳泰衡。宗疏事裒,勞余神禋,郁塞昏徙,南瀆衍亨。衣制食備,萬國其寧。竄舞永奔!”楊慎雖為著名學者,此譯恐怕也只能聊備一說。
關于這塊禹王碑的來歷,民間還有一個傳說:那是在大禹治水的年代。一天,大禹路過長沙城,見一獨角龍在湘江中興風作浪,便手舉除龍劍跳入江中。連戰三天三夜。獨角龍終于招架不住,帶傷逃入岳麓山的密林之中。正在饑餓難熬間,忽聞飯菜異香撲鼻,乃化作白面書生前往找尋。只見傍山一間茅屋中,一位白發老者正在煮面。獨角龍得到老者允許,端起面條吞咽起來。誰知面條進肚便變成鐵鏈,一半在腹內,一半留在外面,怎么扭也扭不斷。那老者原為大禹所變,此時他抓住留在外面的半截鐵鏈,喝令麓山升空,將獨角龍鎖在山底鐵樹上,然后讓山落下壓住。為防止以后獨角龍逃跑,禹王便在山頂豎了一塊鎮龍大石碑。這便是今日所見的禹王碑。
“北?!币娊^
北海碑,即麓山寺碑。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刻于古麓山寺,后移至岳麓書院旁,明知府錢澍砌亭覆蓋。清咸豐年間移嵌于岳麓書院樓壁,現存于湖南大學。碑高400厘米,寬135厘米。碑作螭首半穿,額題“麓山寺碑”四字為方篆陰文,碑文1413字(已剝蝕271字),行楷書。內容為歷述由晉至唐麓山寺歷代興廢和禪師傳法概況,采用駢體,詞采華瞻。此碑由名書法家李邕撰文并書。李邕,字泰和,揚州江都人。其父李善為唐代大學者。李邕天資聰穎,“少知名”。他工文,善書,嘗云“學我者死,似我者俗”,書法雖取法二王(羲之,獻之),卻自有創造,獨具一格。明董其昌舉之:“右軍如龍,北海如象”。李邕年輕時任左拾遺,后任陳州(今屬河南)刺史,遭誣告而被謫為遵化尉。開元二十三年起為括州刺史,最后任汲郡、北海太守,時稱“李北海”。此碑即他赴任遵化途中所書。碑后署有“前陳州刺史李邕文并書”和“江夏黃仙鶴刻”字樣?!对缆粗尽分^“仙鶴即邕托名”。此碑因文章、書法、刻工皆精美,故世稱“北海三絕碑”。
北海碑為藝苑珍品,歷代慕名前來摹拓珍藏者絡繹不絕。碑陰有宋、元、明題名多處,最著者為北宋元豐三年(1080)書畫家米芾專程前來觀摹時所刻題記:“襄陽米芾同廣惠道人來,元豐庚申元月。”
“半”字顯才
半山亭為六方形涼亭。相傳此地原有半云庵,為上下山必經之處,游人賞景,香客朝圣,和尚下山購物,挑擔回寺,皆常在此憩息。
一日,麓山寺一燒火僧興之所至,戲以“半”字為題作詩一首:“山半山庵號半云,半畝半地半崎嵚。半山茅塊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陰。半酒半詩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半間房舍云分半,半聽松聲半聽琴。”詩中句句有半字,卻又毫無牽強之意,且對仗工整,頗具諧趣。住持聞知此事,驚其才能,不復令其燒火,而授以佛經,讓其日夜持讀。后半云庵頹圮,“半”字詩卻流傳于世。后世在此筑亭者,取其首句“山半”二字,將亭名曰“半山亭”。
“愛晚”含情
愛晚亭在清風峽臺地上首,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岳麓書院山長羅典所建。羅典是清代著名經學家,官至鴻臚寺少卿,因而人稱羅鴻臚。他在書院執教二十七年,多次受朝廷嘉獎。亭上有羅典撰對聯:“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云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據說此聯上下聯前一句經程萬頌修改,羅原句為:“忽訝艷紅榆”、“好將叢翠點”。亭前有溪澗,因澗旁多芳蘭而名“蘭澗”。澗中水流擊石有聲,人稱“石瀨”。亭四周楓樹成林,秋時楓紅如火,景色猶佳,故亭原名紅葉亭、愛楓亭。后所以稱愛晚亭,據說與袁枚有關(也有說為畢秋帆所易)。
袁枚為江南名才子,傳說一年秋天來長沙,許多人慕名前往拜會,獨羅典不予理睬。他不贊賞袁枚提倡的“性靈說”和為文做詩的標新立異,對袁枚招收女弟子更是看不慣。為防袁枚來訪,于書院牌樓帖:“不為子路何由見,非是文公請退之”一聯。子路姓仲名由,孔子門徒。韓愈字退之,謚文公。此聯意為袁枚不似子路、韓愈,我羅典不想見您。兩天后,袁枚見此聯,搖頭一笑,遞上拜帖。羅典稱病不見。袁枚走后,羅典叫人潑水沖洗院前臺階,說是清除異端邪氣。袁枚獨自游岳麓山,對各處勝景皆有吟詠,獨《紅葉亭》下只錄杜牧絕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鼻覍⒌谌涑摗皭邸⑼怼倍?。羅典聞知此事,連云“慚愧,慚愧!”并親筆題寫“愛晚亭”新匾。此名沿襲至今。
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如何姑且不說,就亭名本身而言,“愛晚亭”確實比“紅葉亭”、“愛楓亭”更佳。亭自秦漢時作為旅人停憩之所漸變為六朝以后作為雅人的游宴之所,亭名一事便有關緊要。然好名難得。洪邁《容齋隨筆》有云:“立亭榭名,最易蹈襲,既不可近俗,而務為奇澀亦非是。東坡見一客之近看《晉書》,問之曰:‘曾尋得好亭子名否?’蓋謂其難也。秦楚材在宣城外并江作亭,目之曰‘知有’,用杜詩‘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消客愁’之句也。王仲衡在會稽,于后山筑亭,目之曰‘白涼’,亦用杜詩‘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之句,二者可謂甚新,然要為未當?!苯瘛皭弁怼币幻涑雒?,又切亭之環境,不俗不澀,自然深為雅人所鐘愛了。
原亭幾經滄桑,清同治年間重修。光緒、宣統時,湖南高等學堂監督程萬頌又有修葺,于亭中刻題記曰:“宣統三年秋,補葺愛晚亭,刻南軒、南園二先生詩,并征羅鴻臚故事,書‘放鶴’二字,以永嘉游?!蹦宪幖茨纤螘r岳麓書院山長張栻,南園為清代錢澧。他們的《青楓峽詩》和《九日岳麓山詩》均刻于亭內方石,題名“二南詩刻”。五十年代又兩度重修,現亭額“愛晚亭”三字為毛澤東手書。
“卑”字寓志
俗話說:“登山必自卑?!痹缆磿呵暗巧揭郎嫌幸弧白员巴ぁ保瑐髡f為早先一位長沙太守所立。
那位太守二十來歲就中考為官,頗有些自命不凡。一日,忽思探問自己在長沙的口碑如何,親從回稟:百姓言老爺為官清正,才學卻不如岳麓山下種田人。太守氣憤不已,親自去農家察訪。在岳麓山走了半天,便到一農家討水喝。見老頭正吩咐兩個出門的兒媳:“一個去三五天,一個去七八天,同去同回?!碧仡H納悶:同日出行,行期不等,怎可同回?兩個女子笑道:“我公公是說,今天十四去,明日十五回。三五一十五,七加八也十五,豈不是同去同回?”太守恍然大悟,轉身進屋討茶。老頭斟上熱茶,又吩咐屋內老太太陪客備飯:“佬佬,準備好留得幾月幾年的長溫久暖的飯,我到山上去尋無腸魚,兩叉雞爪做菜下飯?!闭f罷出門而去。太守又不解其語,老太太笑道:“長溫久暖的飯,即待客心甜意甜,茶飯甜;無腸魚就是岳麓山上的松菌,兩叉雞爪是蕨菜?!碧芈犃T,羞得面紅耳赤,再也無心吃飯。但回到衙門,心猶不服。于是差人將那老頭請進府中,出題難他,讓他將一匹公牛帶回去飼養,一月后牽來牛崽。老頭也不爭辯,牽著牛就走。一月后,太守派人去老頭家,只見大門口掛一紅布。差人剛要進屋,老太太阻攔說:“我老倌昨夜生一孩子,今日不能見生人?!辈钊诵Φ溃骸笆郎县M有男人生子之理?”“既無此理,公牛又焉能下崽?”老頭在屋里接過話茬。差人無奈,只好牽牛回府。太守氣急敗壞,再出難題,限老頭三天織一匹布把岳麓山遮住,用白米把桃子湖填平,三日后親自去驗看。驗看之日,老頭持尺、秤,帶全家在麓山路口恭候。太守問他持尺、秤何故,老頭說:“請您用這把尺量出麓山有多寬多長,我馬上要婆婆和媳婦把布織出來。還請您用這桿秤稱出湖水重量,我就去挑多重的白米把湖填平?!碧厣囝^打結,心悅誠服:村俗之人不可小看,今日方知登高自卑之理!不久,即在書院前登山要道上建亭,取名“自卑”。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三蘇故里·眉山三杰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南京之旅·秦淮河·秦淮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