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色彩繽紛的藝術世界·高句麗民族的樂舞
高句麗樂舞是在吸收中原樂舞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東北地區特色的民族樂舞藝術。高句麗民族具有悠久的音樂舞蹈傳統,歌舞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句麗人不僅歡樂時要唱歌跳舞,悲哀時也以歌舞消愁,就連人死送葬也要“葬則鼓舞作樂以送之”。史書上有很多高句麗人晝夜群聚飲酒歌舞的記載。同時高句麗與中原王朝保持著密切的臣屬關系,大量地吸收中原文化。漢時中原王朝就多次向高句麗賜衣幘、朝服和鼓吹伎人。高句麗政權建立后,不斷與中原和西域進行文化交流,中原的樂器、樂曲和舞蹈乃至西域樂舞大量傳入高句麗,極大地促進了高句麗音樂舞蹈藝術的發展,高句麗逐漸形成集歌、舞、樂于一體的音樂舞蹈表演形式。到隋唐時,高句麗的音樂舞蹈藝術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成為隋唐政府欽定的“國伎”、“國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隋文帝的七部樂、隋煬帝的九部樂都有高麗樂,有記載的高麗樂歌曲有《芝棲》,舞曲有《歌芝棲》。唐朝的九部樂和十部樂中仍有高麗樂,唐高宗李治時有不少高句麗的音樂演奏和舞蹈家住在長安,到武則天時尚有二十五首樂曲在中原流傳。據隋唐史書的音樂志記載,高句麗的樂器有彈箏、臥箜篌、豎箜篌、琵琶、五弦、笛、笙、簫、小篳篥、桃皮篳篥、腰鼓、齊鼓、擔鼓、貝、箏等。
高句麗的宮廷樂舞是在民間音樂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中原宮廷音樂歌舞的內容和形式發展起來的。高句麗的樂舞形象在高句麗的墓室壁畫中得到真實和生動的再現,有獨舞、雙人舞、群舞,在舞伎的身旁有伴唱的歌伎。在吉林省集安縣通溝4世紀時高句麗墓的樂舞壁畫上,可以看到一群樂舞人正在進行表演的場面。圖下部有七個歌舞者,相互牽手,整齊地站成一排歌唱。圖中上部有六個舞人,其中五人成一排,排頭的男舞者頭飾鳥羽,身穿短衣長褲,接著是兩個長衣長裙的女舞者,最后兩名男舞者著裝與排頭相同,只是頭上無鳥羽。五個舞者雙臂均向后平展,長袖垂拂,似正踏步向前起舞。在他們對面稍遠處,有一服飾相同的男舞者與之相向而舞。這是一組經過精心排練的動作整齊、節奏舒緩的歌舞形象。
到隋唐時代,高句麗的樂舞已相當精美,有多種樂器組成的伴奏樂隊,演員的化妝也非常講究,從頭到腳,濃妝艷抹,領舞者與群舞者引頸蹺足,雙臂平伸,長袖飄逸,神情豐茂,給人以輕松愉悅和優美歡暢的藝術享受。唐代大詩人李白看過高句麗舞后稱贊道:“金花折風帽,白馬小遲回。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边@首詩十分準確地把演員的著裝、舞姿勾畫出來。高麗人有戴折風帽的習慣,在壁畫中可以發現他們在折風前面中間反插一根長長的鳥翎,跳舞的時候長翎飄曳,姿態婆娑,現代朝鮮族的相帽舞就是在這種冠飾長翎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只不過是由紙條取代了長翎。這種舞蹈當時就已傳入中原,并深受各界人士的喜愛。武則天時宰相楊再思與眾人歡宴皆醉,張同休戲謔他說:“楊內史面似高麗。”楊再思聽了很高興,就剪了一截紙粘在頭上,繞動脛部舒展雙臂,舉動合節,跳起了高麗舞,引起滿座的笑聲。高句麗樂舞在中國音樂舞蹈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對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有過突出的貢獻。
上一篇:貴州文化·從夜郎國談起—貴州的疆域沿革·高原山國
下一篇:江西文化·魚米之鄉,物美資豐—江西物產資源·魚米之鄉美譽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