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新四軍等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197年8月~1940年1月)
1937年8月至1940年12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等革命武裝力量在敵后廣泛發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和抗日力量大發展的時期。
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后稱十八集團軍,簡稱八路軍),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10月,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八路軍改編后,由朱德等率領,東渡黃河,開赴華北抗日前線,主要以游擊戰和山地運動戰直接在戰役上配合國民黨軍正面戰場作戰,同時,以少部兵力進行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和領導群眾進行抗日斗爭。八路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深入敵后,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開辟敵后戰場,建立了晉察冀、晉西北、晉東南和晉西南等戰略支點,實現了在山西的戰略展開。1938年4月,八路軍實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東、冀熱邊和綏遠等華北廣大敵后區域發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1938年春,葉挺、項英率新四軍軍部及各支隊隨即逐次向華中敵后挺進,并初步建立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游擊根據地。同時,挺進到舒城、廬江、無為的新四軍,初步打開該地區抗戰局面。10月,廣州、武漢失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軍逐漸將其打擊重點放到了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對此,中國共產黨確立“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八路軍各部隊除粉碎日軍多次圍攻、“掃蕩”、鞏固現有根據地外,第115師主力東進山東,并逐次向冀豫等地區發展;第120師主力由晉西北增援冀中,協助鞏固冀中根據地;第129師主力逐次向冀南、豫北發展,其一部與第115師一部協同向冀魯邊、魯西發展。1940年,八路軍不僅全部展開于華北敵后,還派出部隊越隴海路南下,到達淮北和蘇北,加強華中的抗戰力量。與此同時,新四軍也曾挺進到豫皖蘇和豫鄂邊區,在西起豫鄂、東至海邊的江淮河漢之間廣大敵后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開辟新的根據地。此外,在華南,中共中央地方黨組織領導人民建立抗日游擊隊,創建和發展了東江、瓊崖抗日游擊根據地。總之,從1937年8月至1940年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部隊由5萬余人發展到50萬余人;除陜甘寧邊區外,相繼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冀魯豫、蘇南、蘇中、蘇北、皖東、皖中、皖東北、皖南、豫皖蘇、豫鄂、東江、瓊崖等16塊抗日根據地。這些根據地(包括游擊區)達1億人口,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中堅力量。
上一篇:《人民解放軍粉碎國民黨軍重點進攻(1947年~6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雙堆集地區圍殲戰(1948年11~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