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卜克內西生平簡介,李卜克內西歷史評價,李卜克內西怎么死的?_
威廉·李卜克內西(WilhelmLiebknecht,1826—1900),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創始人之一,國際工人運動的著名活動家。
威廉·李卜克內西生于1826年3月29日,他的故鄉是德國中部黑森大公國的大學城吉森。他6歲時失去雙親,受到親屬的撫養和教育。當時領導黑森民主運動的弗里德里希·魏迪希是威廉·李卜克內西的表祖父。他參加了格·畢希納的《黑森快報》的起草工作,后因奸細告密被捕,慘死在獄中。魏迪希的不幸使年僅11歲的威廉·李卜克內西認識到當時政治的黑暗,播下了仇恨與反抗封建專制制度的種子。李卜克內西16歲時以優異成績畢業于人文中學,1842至1847年他先后在吉森、柏林和馬堡大學學習哲學、語言學。在大學期間,他如饑似渴地讀完了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本書給李卜克內西“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為他以后的生活之路“奠定了基礎”。1847年大學畢業后,他放棄到政府中任職或留在大學任教的打算,毅然到國外去尋找革命救國的真理。
同年,威廉·李卜克內西到達瑞士,任蘇黎世一所進步的弗呂貝爾模范學校的教師。他在這里第一次與工人們有了較密切的接觸,參加蘇黎世的德意志工人協會的集會,了解到工人們的思想、要求與生活狀況。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吸引他去了巴黎。但是,當他到達巴黎時,斗爭已經結束。他在那里加入了海爾維格組織的“德意志志愿軍”,由于突患重病,沒有參加進軍德國。1848年9月,當古斯塔夫·司徒盧威在瑞士組織志愿軍團時,李卜克內西以巨大的革命熱情參加了這次進軍德國巴登的戰斗。失敗后,李卜克內西被監禁9個月。巴登爆發維護帝國憲法的五月起義,他才獲釋放。出獄后,他又積極投身到維護帝國憲法的斗爭中去。
1848—1849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對威廉·李卜克內西的思想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認為,人民群眾變革現存權力關系的革命已成為評價一切政黨、階級和自己言行的尺度。在這次轟轟烈烈的革命中,他已經看到年青的剛剛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是最堅決的力量。李卜克內西曾在《人民之友》雜志上寫文章謳歌1848年巴黎無產階級的六月戰斗。
維護帝國憲法的斗爭遭到普魯士軍隊鎮壓后,李卜克內西又回到瑞士。1850年,他當選為日內瓦德意志工人協會主席。他曾試圖把瑞士的24個德意志工人協會聯合成一個統一的組織,但是瑞士當局阻止了1850年2月在穆爾頓計劃召開的協會代表大會,逮捕了參加籌備會議的李卜克內西和其他成員。威廉·李卜克內西在關押兩個月之后,被驅逐出境。從此,他開始了在倫敦13年的流亡生活。這個時期對威廉·李卜克內西一生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他在日內瓦時就認識恩格斯,到倫敦后同恩格斯恢復了聯系,并且結識了馬克思,成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和德意志工人教育協會的會員。
從1850至1851年,李卜克內西聽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講習班的全部課程。馬克思講述了他在《資本論》中所闡述的理論體系。李卜克內西從馬克思那里獲得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和規律性、對工人階級的歷史性使命以及無產階級斗爭的戰略和策略的科學認識。在馬克思的幫助下,他確立了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終身奮斗的遠大目標。在倫敦期間,李卜克內西終于完成了從激進民主主義的共和主義者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者的轉變。以后,他同德國工人階級相結合,成為德國工人階級的一位英勇善戰的先驅。
1862年8月,李卜克內西在威廉一世實行大赦后回到德國。他先在柏林擔任奧古斯特·布拉斯創辦的大德意志民主派機關報《北德總匯報》的編輯。但是,不久當他發現該報已變成普魯士王國首相俾斯麥的御用工具時,便毅然退出了編輯部。1863年5月,全德工人聯合會在萊比錫成立,拉薩爾當選為聯合會主席。李卜克內西對拉薩爾從開始就持懷疑態度。他堅決反對拉薩爾站在俾斯麥一邊去反對資產階級。但是,為了改造聯合會,使其發展成為工人階級革命政黨,他于同年秋季決定“有保留地”加入全德工人聯合會。這時,李卜克內西已經同柏林工人運動建立了聯系。他根據恩格斯的著作《普魯士的軍事問題》認為“工人們應該建立自己獨立的政黨”。李卜克內西企圖用這種觀點把全德工人聯合會內部的反對拉薩爾主義的無產階級反對派聯合起來。但是施韋澤在拉薩爾死后頑固堅持拉薩爾主義,他把李卜克內西視為推行投降主義路線的嚴重障礙。1865年夏,李卜克內西被全德工人聯合會開除。隨后,普魯士王國又以李卜克內西反對政府為罪名,將他驅逐出柏林。
隨后,李卜克內西到了萊比錫。他很快便同萊比錫工人教育協會建立了聯系,并且結識了協會主席倍倍爾。他們兩人經過多年努力,在1869年8月建立了德國工人階級的獨立政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即“愛森納赫派”)①。李卜克內西對于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德國工運中大力宣傳馬克思學說和第一國際的思想,使全德工人協會聯合會在擺脫資產階級影響方面邁出決定性的一步。該聯合會的會員組成了愛森納赫派的核心。同時,由于他開展了反對拉薩爾主義的斗爭,為加強全德工人聯合會內部無產階級反對派的力量作了許多工作,1869年夏季全德工人聯合會中的先進分子在威·白拉克領導下退出全德工人聯合會,積極參加了愛森納赫派的創建。也正是由于他的努力,德國工會運動蓬勃興起,工會運動的成員在這次愛森納赫代表大會上占了代表人數的1/3。
李卜克內西在愛森納赫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出席第一國際巴塞爾代表大會的正式代表。這次代表大會還決定把原來全德工人協會聯合會的機關報《民主周報》改名為《人民國家報》,作為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機關報。李卜克內西被選為該報的主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建立是德國工人運動和國際工人運動中馬克思主義力量的勝利。李卜克內西直到逝世,30年內一直是這個黨的領導成員。
李卜克內西贊同第一國際巴塞爾代表大會通過的關于土地社會化的決議。1870年他在《論土地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思想不僅適用于城市,而且也適用于農村,甚至為農業的“繼續發展所不可缺少”。他批駁了一種散布很廣的觀點,說什么社會主義保留小農(私人)企業,甚至還通過把大農企業劃小來增加小農企業。李卜克內西指出,社會主義要對土地和農業生產實行社會化,逐步將小農企業“引導到合作社性質的大農企業中去”。李卜克內西運用科學社會主義觀點對“土地問題”所作的回答,對于德國工人階級政黨在政治思想上的鞏固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當時德國居民的一多半仍生活在農村,黨對農村問題具有明確觀點是爭取農村無產者和勞動農民群眾的前提。
1867至1870年,威廉·李卜克內西是北德聯邦議會議員。從1874年起(有過中斷)是德國國會議員。當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時,李卜克內西起初主張嚴厲拒絕政府提出的一億兩千萬塔勒爾軍事撥款。由于對普魯士軍國主義的仇恨,李卜克內西沒有看到這場戰爭在初期不僅是王朝戰爭,而且還具有民族自衛戰爭的性質,有一定的正義性。最后,他被倍倍爾說服在北德意志聯邦國會投了棄權票。色當戰役以后,李卜克內西和倍倍爾不顧國內掀起的沙文主義狂熱,勇敢地表示擁護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他們在國會否決了一切新的軍事撥款。他們反對繼續進行這場戰爭,因為它已明確地具有侵略戰爭的性質。他們所采取的正確立場,使他們成為“名副其實的愛國者”。①
1871年3月18日,震撼世界的巴黎無產階級武裝起義爆發時,威廉·李卜克內西正在坐牢。他得知這個消息后異常興奮和激動。3月28日,他從監獄釋放出來后立即熱情地站到巴黎公社一邊。他堅決反駁統治階級對公社的種種誹謗,指出,“公社是真正的工人政府”。他以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名義呼吁工人階級采取聲援活動。李卜克內西對巴黎公社的評價很高。他指出:“1848年3月18日的勝利,接著遭到了失敗。1871年3月18日的勝利,也接著遭到了失敗。然而,從1848年3月18日至1871年3月18日取得多大進步啊!1848年3月18日時工人階級覺悟還很低,社會主義這個詞只有少數人知道。1871年3月18日是在公社和國家中實現社會主義的第一次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嘗試。……我們可以充滿信心地說:一個不會接著遭到失敗的勝利的日子必將到來!”
1874年以后,由于反動當局對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和全德工人聯合會加緊進行迫害,促使這兩個組織的成員彼此接近起來。他們迫切要求工人階級的兩派聯合一致進行斗爭。作為愛森納赫派主要領導人的威廉·李卜克內西,于1875年5月在哥達同拉薩爾派的領導人共同召開了兩派的合并代表大會,宣布成立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是按照愛森納赫派的榜樣建立的統一組織。但是,李卜克內西在努力建立統一戰斗的工人階級政黨并使之同容克-資產階級的反動國家進行斗爭時,忽視了兩派之間存在的政治思想分歧和兩派統一的條件。他參加起草的哥達綱領草案仍保留了許多拉薩爾主義的基本原則。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對這一妥協綱領進行了尖銳的批判。
1875年以后,威廉·李卜克內西為挫敗黨內拉薩爾分子進行的分裂活動和維護黨的統一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反對庸俗社會主義者歐根·杜林的觀點及其對黨的影響方面,李卜克內西比倍倍爾認識得更清楚一些。他多次催促恩格斯撰寫《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的變革》,以便徹底批判杜林的反動思想體系。李卜克內西不顧黨內杜林分子的激烈反對,在黨中央機關報《前進報》上連續發表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論》。
1878年10月21日,俾斯麥頒布的反社會黨人非常法生效。李卜克內西曾嘲笑這些眼光短淺的政治家,“誤以為可以用警察法來鉗制住社會主義改變世界的思想”。李卜克內西卓有成效地參加領導了黨在非常法時期的秘密斗爭。盡管他在這個時期也有過某些失誤,但他畢竟體現了德國工人運動同馬克思、恩格斯和馬克思主義的結合。
1883年3月14日,卡爾·馬克思逝世時,威廉·李卜克內西代表德國工人階級在馬克思墓前宣誓說:“馬克思所創造的科學基礎使我們能反抗敵人的任何進攻,使我們能以日益壯大的力量去不斷進行斗爭。……我們一定會沿著你所指點的道路前進,不達到目的決不罷休。這就是我們在你靈前的誓詞!”
李卜克內西長期擔任德意志帝國國會議員和薩克森邦議會議員。在1887年的“卡特爾選舉”①時,他只差很少票數沒有當選為議員。恩格斯說:“只是缺了李卜克內西,才是真正的損失”。②在1888年補選時,李卜克內西被柏林第六選區以絕對多數選為帝國國會議員。1890年,這一選區的62.2%的選民投了李卜克內西的票,使他成為獲票最多的議員。
李卜克內西負責德國社會民主黨同國外的聯系。他參加了第二國際的創建工作。1889年2月28日,根據他的倡議,在海牙舉行了有許多國家的工人組織參加的國際代表會議。這次會議決定同年9月在巴黎召開國際代表大會。法國的“可能派”為篡奪國際工人運動的領導權,頑固堅持單獨召開國際代表大會。李卜克內西由于擔心會出現兩個并行的代表大會和加深國際工人運動的分裂,曾主張推遲國際代表大會的召開。但是,在恩格斯的幫助下李卜克內西很快認識到推遲的危險性,便同意法國馬克思主義者在1889年7月14日主持召開這次大會。在這次大會上,李卜克內西作為國際社會主義工人運動的先驅者受到熱烈歡迎。他被選為大會主席之一,參加領導了第二國際成立大會。在辯論同“可能派”合并的問題時,李卜克內西表示反對無條件地進行合并。他提議只有在“可能派”的會議通過一項能為國際代表大會的全體代表接受的決議的條件下,才能實行合并,否則合并就是有害的。大會經過長時間的激烈爭論,最后通過了李卜克內西提出的依據上述原則與“可能派”談判的決議。
李卜克內西在晚年參加了反對修正主義的斗爭。1895年9月,伯恩施坦向在斯圖加特召開的德國社會民主黨代表大會寄去了一份系統闡述他的修正主義觀點的“書面聲明”,表示要繼續堅持他的觀點。李卜克內西在大會上針對伯恩施坦聲明指出:“如果伯恩施坦是對的,那么我們就應當埋葬自己的綱領和自己過去的一切,那時候我們也再不是無產階級的政黨。”他批判了伯恩施坦提出的“運動就是一切,最終目的是沒有的”這一修正主義口號。他指出,運動和最終目的兩者都不可缺少。運動是為了實現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推翻資本主義社會。
威廉·李卜克內西還堅決譴責法國獨立社會黨人的首領米勒蘭參加瓦爾德-盧梭反動資產階級政府的叛變行為。1899年8月10日,他寫信給法國工黨指出:“社會主義者要是加入資產階級政府,不是倒向敵人方面,就是使自己屈從于敵人。至少,一個成了資產階級政府成員的社會主義者,就同我們戰斗的社會主義者分離了。他可以依舊自認為社會主義者,但是他不再是社會主義者了。”
1899年10月,德國社會民主黨在漢諾威召開的代表大會上第一次對修正主義展開尖銳斗爭。倍倍爾的長達5小時的激烈演說,尖銳地批判了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李卜克內西發言堅決支持倍倍爾的觀點。他說,伯恩施坦的觀點將會造成把社會民主黨改變成一個資產階級改良黨的實際后果。這是李卜克內西生前參加的最后一次黨代表大會。
威廉·李卜克內西同情和支持中國人民維護主權和反對侵略的正義斗爭。早在1897年德國帝國主義侵占我國膠州灣時,他代表德國社會民主黨憤怒譴責德國統治階級的侵略行徑,并在帝國國會上投票反對為膠州追加預算。他說:“德國人民根本不需要膠州,根本不主張推行殖民政策與炮艦政策。德國人民憎惡這種政策”。1900年7月27日,德國帝國主義鎮壓中國義和團的遠征軍在不來梅港登船出發,德皇威廉二世向以瓦德西為司令的侵略軍發表臭名昭著的“匈奴演說”。第二天,74歲高齡的威廉·李卜克內西在德累斯頓工人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講,堅決反對德國反動政府利用德國駐華公使克德林被殺事件進行沙文主義的煽動,公開表示站在被侵略的中國人民一邊。這是威廉·李卜克內西生前的最后一次演說,它充分體現出這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偉大國際主義精神。
威廉·李卜克內西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他作為一個“革命士兵”,始終站在階級斗爭的最前線。1896年在慶祝李卜克內西70壽辰的時候,倍倍爾代表德國社會民主黨對李卜克內西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他指出,李卜克內西的一生“是黨數十年進行的斗爭和遭受的迫害的化身,當然,也是黨所取得的勝利和黨成長壯大的化身”。
1900年8月7日,威廉·李卜克內西于柏林逝世。同年12月1日,列寧在國外主編的《火星報》寫道:“全世界的革命無產階級失去了一位自己最杰出的不倦的戰士和領袖。”①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847.html
上一篇:李卜克內西生平簡介,李卜克內西歷史評價,李卜克內西怎么死的?
下一篇:李承晚生平簡介,李承晚歷史評價,李承晚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