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目不暇接的考古發現與古代遺跡·阿帕霍加墓(香妃墓)
人們到南疆古城喀什去,沒有不想去參觀一下阿帕霍加墓的。因傳說清乾隆皇帝的妃子香妃死后葬于此,這座墓地又以稱“香妃墓”而聞名于世。南疆維吾爾人中有許許多多優美的傳說。然而,傳說盡管引人入勝,卻總歸是傳說。越來越多的材料證明,香妃是清朝乾隆皇帝宮廷中一個來自新疆的妃子,維吾爾族人。她初入宮時是貴人,以后被冊封為嬪,又升為妃,稱作容妃。她入宮時年約二十六歲,在宮中生活了二十八年,死時五十五歲,被埋葬在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的裕陵妃園寢之中。后人從容妃棺木上的《古蘭經》經文和頭骨特征等,確定她死在北京,喀什并沒有她的遺骨。
香妃的進宮是有其歷史背景的。1757年,大和卓波羅尼都、小和卓霍集占叛亂。香妃與大小和卓共屬同一祖先的后裔,但她哥哥圖爾都等率領全家避往柯爾克孜地區,后又偕同其叔額色尹等配合清兵作戰,對平息叛亂、維護國家的統一,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為此,1760年,香妃一家被召入京城,封爵授祿;香妃也在此后被接納入宮。
阿帕霍加墓始建于1640年前后。墓地內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七十二人,因其中葬有17世紀下半葉喀什伊斯蘭教“依禪派”首領阿帕霍加而得名。19世紀末,清軍幕僚蕭雄在《聽園西疆雜述詩》卷四十中首次將阿帕霍加墓說成是“香娘娘廟”。此后,此墓地被呼為“香妃墓”的便逐漸多起來。阿帕霍加墓位于喀什城郊約五公里的浩罕村。當穿過林蔭小道,來到一座用藍底白花玻璃磚砌成的大門樓前,就可望見阿帕霍加墓的高大圓頂。圓頂上翡翠色的玻璃磚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墓室內部筑有半人高的平臺,上面整齊地排布著大小不等的數十個墓丘。這些長形墓丘的表面一律用白底藍花琉璃磚貼面。平臺旁放有一輛據說送香妃回疆的馬車。守墓人還會指著一小墳丘告訴你,這就是香妃墓。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長濱文化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阿美人的豐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