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二世生平簡介,尼古拉二世歷史評價,尼古拉二世怎么死的?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Николай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Романов,1868—1918),即尼古拉二世,俄國末代皇帝。
尼古拉二世生在彼得堡附近的皇村(沙皇的夏宮),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長子。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階級矛盾日趨激化。除了農民反對地主的斗爭外,出現了初期的工人運動。亞歷山大三世是在他的父親亞歷山大二世被民粹派刺殺后帶著恐懼的心情上臺的。為了躲避謀殺,他放棄在彼得堡優雅豪華的生活,移居到加特奇那行宮,在戒備森嚴中膽顫心驚地過日子。因此,當時人們恥笑他為“加特奇那囚犯”。
但是,亞歷山大三世卻絲毫沒有放松他手中的專制權力。相反,他一開始就宣布,他將按照“對于專制政體之力量與法理的信念”行事。亞歷山大三世取消了自1861年以后開始的許多具有進步傾向的改革。他禁止車夫、仆役、洗衣婦、小店主的子女上中學,扼殺國民教育;剝奪教務會議選舉校長和教授的權利,取消大學自治;人民稍有反抗即施以酷刑,對革命運動實行高壓政策。
亞歷山大三世的反動統治,在尼古拉身上深深地打下烙印。
年青時代的尼古拉,因為身體虛弱、優柔寡斷,沒有博得亞歷山大三世的歡心。亞歷山大三世沒有認真考慮讓他來繼承自己的皇位。然而,尼古拉畢竟受過嚴格的教育。他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英語和法語,也受過一定的軍事訓練。亞歷山大三世的謀臣、東正教事務總管理局局長頗別多諾斯柴夫是尼古拉的私人教師,對尼古拉的思想有很大影響。
1890—1891年,亞歷山大三世派尼古拉出國旅行。尼古拉經過希臘、埃及、印度、日本和中國,再從西伯利亞返回。這是俄國皇帝中第一個到過亞洲的人。
1894年10月20日,亞歷山大三世逝世。尼古拉二世繼位。頗別多諾斯柴夫曾擔心,年輕而缺乏經驗的尼古拉二世會受到有損于專制制度的“惡勢力”所包圍。他繼續扶持尼古拉二世,直到1905年。
1894年11月14日,尼古拉二世結婚。婚禮是在冬宮舉行的。由于服喪的關系,沒有舉行什么隆重的儀式。皇后是德國黑森一達姆施塔特大公爵路德維希四世的女兒,名叫阿里克斯,婚后改名亞歷山德拉·費多羅夫娜。她是一個玩弄權術、歇斯底里般的女人。她倔強、任性,在一定程度上對尼古拉二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難怪乎尼古拉二世曾稱皇后為“我絕對信任的人。”
尼古拉二世即位后,地方自治局沙皇政府的縣和州的管理機關的自由派曾希望新的統治者給予一個機會來緩和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期沙皇制度和人民之間的矛盾。但是,尼古拉二世對自由派這種溫和的請求完全置之不理。1895年,在接見地方自治局的自由派代表時,尼古拉二世訓斥道:“地方自治局代表中竟有些人在胡思亂想,認為地方自治局代表要參加國家行政管理。望大家知道,我要堅定不移地保持專制制度的原則,就如同我那不能令人忘懷的先父一樣”。這就是說,尼古拉二世決心繼續奉行亞歷山大三世的反動政策,維護腐朽的沙皇制度。
尼古拉二世繼續留用大部分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期的大臣、官吏。除了頗別多諾斯柴夫外,還有普列維(曾任內務大臣)、維特(曾任財政大臣、內閣首相)等,作為他保證繼續推行反動政策所必需的馴服奴才。
尼古拉二世統治時,正是俄國從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沙皇制度已變得更加腐朽了。尼古拉二世繼承亞歷山大三世的反動衣缽,在其統治的初年,就制造了一場血腥的災難。1896年5月18日,尼古拉二世加冕。在莫斯科郊外賀登廣場舉行了盛大的游園活動。廣場擺著馬戲場和各種攤子。人們聽說按照傳統的習慣,沙皇將給群眾分禮物,于是,許多人紛紛擁到賀登廣場。在約九平方公里的地里集中了50萬以上的人。廣場凹凸不平,有不少坑洼、溝渠,政府又沒有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結果,人群起哄,后面的人擠了前面的人,擠死兩千人,擠傷幾萬人。人們把這場災難叫做“賀登卡”(賀登災難)。災難發生后,尼古拉二世和皇后亞歷山德拉依然在當天晚上出席舞會,尋歡作樂,好象未曾有什么事故似的。
1905年1月9日,爆發了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彼得堡20萬工人扶老攜幼向冬宮前面廣場集合,去向沙皇遞交申述自己的疾苦和請求改善生活條件的請愿書。尼古拉二世竟把手無寸鐵的工人當作敵人,命令軍隊向工人開槍射擊,當場打死1000多人,打傷2000多人。這就是著名的“流血星期日”。1905年10月,在全俄總政治罷工高潮中,尼古拉二世懾于革命的急劇發展,被迫讓步簽署10月17日宣言,答應“賜給”公民人身不可侵犯、信仰、言論、集會、結社自由;召開立法性的國家杜馬(代表會議,類似議會),不經國家杜馬同意,任何法律無效。但是,簽署宣言的墨跡未干,尼古拉二世就派遣討伐隊,到處槍殺革命者,鼓勵黑幫蹂躪猶太人。1905年12月,尼古拉二世把大量軍隊從彼得堡調到莫斯科,殘酷地鎮壓了莫斯科武裝起義。12月武裝起義失敗后,由于革命尚未消失,尼古拉二世被迫召開國家杜馬。當感到杜馬并不馴服時,他解散了第一屆杜馬。1907年6月3日,他又解散第二屆杜馬,并頒布進一步剝奪工農群眾政治權利、保證地主、資本家和黑幫政黨(反動保皇的組織)及其走狗在杜馬中居穩定多數的選舉法。這樣,尼古拉二世徹底地背棄了10月17日宣言中所宣布的未經杜馬同意、不頒布法律的冠冕堂皇的一切諾言。從此,尼古拉二世更露骨地依靠反動勢力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主貴族的代表、鎮壓農民運動的頭號劊子手斯托雷平被任命為內閣首相。整個俄國,絞刑架林立。廣大群眾在專橫暴虐的壓迫下滿懷怒火,怨聲載道。
人民憤怒地稱尼古拉二世為暴君尼古拉。
尼古拉二世積極推行軍事封建的帝國主義政策、瘋狂地對外侵略擴張。
還在遠東之行時,中國和朝鮮的領土與財富已為皇太子尼古拉所垂涎。九十年代,俄國開始修筑橫貫西伯利亞的大鐵道。尼古拉為這條鐵道奠基,并當了修筑這條鐵道的名義監督。這表明他企圖通過鐵路加強對中國東北和朝鮮的控制、在遠東爭奪霸權的迫切心情。登上皇位后,他更是野心勃勃。他已經是“全俄皇帝和專制君主,兼波蘭國王、芬蘭大公等等”,卻還夢想給自己再加上“中國皇帝”、“日本天皇”等等稱號。
1896年尼古拉二世加冕時,俄國示意清政府派李鴻章前去慶賀。尼古拉二世與李鴻章密談。接著,沙皇政府以300萬盧布的巨款賄賂李鴻章出賣中國的主權。6月3日,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密約”。按照這個密約,俄國以幫助中國抵抗日本為借口,企圖使清政府接受自己的控制;俄國軍艦取得駛進中國任何口岸的權利;俄國取得在黑龍江、吉林修筑鐵路(直達海參崴)的權利。以后,俄國又在中國修筑南滿鐵路,強行租借旅順、大連。這樣,整個中國東北成了俄國的勢力范圍。
1900年,俄國參加八國聯軍,絞殺中國義和團的反帝愛國斗爭,并乘機占據中國東北。尼古拉二世曾給俄國侵略軍指示:“我們不能半途而廢,我國的軍隊應在滿洲由北向南通過”。
隨著侵略活動的進行,尼古拉二世的胃口日益膨脹。1903年2月16日,俄國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皇上的腦袋中有宏大的計劃:為俄國奪取滿洲,把朝鮮并入俄國,還想把西藏并入本國。要奪取波斯,不僅要占博斯普魯斯,還要占達達尼爾。”這充分地暴露了尼古拉二世的狂妄野心。尼古拉二世還同德國皇帝一唱一和,別有用心地宣揚”黃禍論”。
為實現尼古拉二世的掠奪計劃,1904—1905年,俄國同日本在中國領土上進行了一場爭奪中國東北的帝國主義戰爭。俄國在這場戰爭中遭到慘敗,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但它仍不甘罷休,繼續準備更大規模的軍事冒險。
俄法兩國在1893年已經簽訂了軍事協定。二十世紀初,由于英德矛盾尖銳化,德國曾企圖拉攏俄國。1904年,德皇威廉二世向尼古拉二世提議建立反英同盟,并把法國拉進來。尼古拉復電威廉,表示同意,但認為必須先得到法國的贊同。威廉對此大為不滿,埋怨尼古拉“被法國佬嚇得出一身冷汗”,“欠了法國佬的債,所以也就變得太沒有骨氣了。”1905年7月,威廉二世利用沙皇政府因國內革命高漲和對日戰爭失利所處的困境,再次提議德俄結盟。兩國皇帝在芬蘭的比約克島上簽訂了反英同盟條約。對尼古拉二世來說,這是輕率的決定。他的大臣們為之手足失措,因為這就意味著俄國將擺脫對法國的依賴,并加劇同英國的沖突,不能從巴黎和倫敦得到俄國所急需的借款。尼古拉二世只好寫信告訴德皇:在同法國談判以前,條約不應生效。從此,俄國加緊同法英勾結。1907年,英俄協定簽訂,形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帝國主義集團,同德奧同盟國帝國主義集團對峙。
1914年,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它企圖從土耳其手里奪取黑海海峽、君士坦丁堡和土屬亞美尼亞,從奧匈帝國手里奪取加里西亞。和一切帝國主義者常常用和平的謊言來掩蓋自己的侵略陰謀和發動戰爭的準備一樣,尼古拉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不但把自己打扮成和平的維護者,而且把自己打扮成世界和平的倡議者。他曾先后兩次(1899、1907)主持了海牙國際和平會議。但是,尼古拉二世一面高唱和平、裁軍,鼓吹“尋求防止威脅整個世界的災難的途徑”;一面加緊制定侵略戰爭計劃,擴充軍備,終于成為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罪魁之一。尼古拉二世簽署了戰爭的動員令,并在1915年親自擔任俄軍最高總司令,把俄國推進罪惡的帝國主義戰爭之中。
尼古拉二世既是一個暴虐的君主,又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他認為他的君權是“天賜”的,而他個人只須對上帝負責。他不喜歡同臣民有密切的接觸,更妒忌那些出色的、有能力的、有主見的大臣,因為他知道,他們的智慧居于自己之上,總是擔心有朝一日大臣們要奪走他的君權。所以,尼古拉二世逐步拋棄了當初為他效勞的大臣。一些敷衍塞責的、但又善于阿諛奉承的人卻得到他的信任。這種人向他反映某些虛假的情況,往往比官方的報告,更容易得到他的稱贊。于是,各色各樣的騙子、冒險家,利用尼古拉二世的昏庸、無知,都混跡沙皇朝庭。最大的騙子是拉斯普廷。拉斯普廷本是西伯利亞一個農民,經過幾年流浪生活后,以曾經受過秘密傳授醫道訓練的僧侶出現,并冒充“預言家”,到處招搖撞騙。1905年,他被引進沙皇朝庭,得到亞歷山德拉和尼古拉二世的寵信。亞歷山德拉把他看成是上帝派來拯救皇位和扶持俄國的圣人,看成是保持對專制制度虔誠的庶民的化身。對拉斯普廷的丑事,亞歷山德拉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當時在沙皇朝庭,如果有人敢直率地講出拉斯普廷的壞話,一定會惹起亞歷山德拉的不快。于是,拉斯普廷日漸得勢。在尼古拉二世統治的末年,特別是1915年他主持前線指揮后,以拉斯普廷為首的沙皇朝庭內的狐群狗黨在手中掌握了皇室的極大權力,直到任免內閣首相、大臣、給投機商人發放許可證。在拉斯普廷及其黨羽的操縱下,整個國家機構癱瘓無力。充分暴露了沙皇制度的全部腐敗和丑惡。
尼古拉二世反動腐敗的統治,激起俄國人民不斷起來進行革命斗爭。從1915年開始,俄國革命運動因戰爭而重新發展起來。在統治階級內部,爾虞我詐、狗咬狗的斗爭愈演愈烈。朝庭內外,丑聞百出。亞歷山德拉甚至被懷疑是德國的間牒。朝庭內部也有人在醞釀廢黜尼古拉二世,另立沙皇。拉斯普廷成為尼古拉二世的替罪羊,于1916年被暗殺。刺客并非革命黨人,恰恰是一伙企圖挽救專制制度的貴族。尼古拉二世及其寵臣狗急跳墻,便策劃同德國單獨媾和,以便騰出手來,撲滅革命,穩定國內局勢。但是,二月革命的爆發,徹底粉碎了尼古拉二世的反革命迷夢。
1917年初,俄國革命時機已經成熟。在彼得格勒,罷工運動迅猛展開。2月25日,罷工開始發展為武裝起義。尼古拉二世慌了手腳,連忙詔令彼得格勒軍區司令哈巴洛夫:“著令于明日,將京都騷亂悉行制止”。于是,在屋頂和角樓架起了機關槍,向示威的群眾射擊。但是,沙皇的血腥鎮壓只能促進人民更廣泛更劇烈的革命。軍隊受到革命的感召,先后轉到起義人民方面。2月2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3月2日,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從此,結束了羅曼諾夫王朝在俄國的統治。
1917年3月8日,在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的要求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得不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屬逮捕,禁于皇村。臨時政府曾準備把他們送到英國,因遭到工人和士兵的堅決反對,沒有得逞。以后,尼古拉二世全家被轉移到西伯利亞的托波爾斯克,十月革命后又被轉移到葉卡捷琳堡(今斯維爾德洛夫斯克)。1918年6月17日,在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叛亂逼近葉卡捷琳堡的緊急情況下,為避免敵人營救,依照烏拉爾省蘇維埃的決定,將尼古拉二世全家就地槍決。他們的尸首經過焚燒后,被扔進一個廢礦坑,成為一堆歷史的垃圾。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864.html
上一篇:密茨凱維支生平簡介,密茨凱維支歷史評價,密茨凱維支怎么死的?
下一篇:帕德莫爾生平簡介,帕德莫爾歷史評價,帕德莫爾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