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從夜郎國談起—貴州的疆域沿革·蜀漢對貴州的經營
東漢末年,中原地區軍閥混戰連年,中央政權無力控制西南地區,這里的地方土豪,史稱“南中大姓”又恢復了分裂割據狀態,其中勢力最大的便是被諸葛亮“七縱七擒”的孟獲,此外還有益州郡豪強雍闿,越雋郡奴隸主高定,牂柯郡正朱褒。 南中叛亂違背了當地人民愿望,在蜀漢政權鞏固后,諸葛亮于公元225年3月,分兵三路平定南中,馬忠一路主要攻略地是今貴州境內的牂柯郡,其他兩路:李恢率兵攻益州郡,直抄雍闿、孟獲后路;諸葛亮親率一路攻打越嶲郡。諸葛亮的用兵得到南中百姓擁護,史載在今黔西北一帶彝族首領濟火就主動為蜀軍輸送糧草并派兵援助蜀軍攻打孟獲。后濟火被封為羅殿國王,是后來貴州水西彝族的祖先。
李恢所率蜀軍攻入今云南境內,與諸葛亮失去聯系,受到叛軍包圍,處境十分不利。李恢采取金蟬脫殼之計,修書麻痹叛軍,出其不意進入牂柯境內,掃蕩北盤江流域,與諸葛亮和馬忠蜀軍相接。在各路蜀軍合擊下,朱褒倉惶逃命,牂柯境內各縣均被收復,諸葛亮任命馬忠為牂柯太守。馬忠在諸葛亮“南撫夷越”總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推行了有利于發展經濟的措施,貴州與巴、蜀地區經濟聯系日益頻繁,不僅向蜀漢政權“輸租賦”,而且所出產的物資如丹、漆、戰馬、銅器等還直接提供了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戰事需要。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地區所采用的“攻心為上”的用兵策略和發展經濟的舉措,受到包括貴州土著各族在內的西南各民族人民的擁護。盡管史書中沒有明確指明諸葛亮到過貴州,但今天貴州境內仍保存了不少與諸葛亮相關的史跡。著名的紅巖摩崖石刻,因無人識別,被當地人稱為“諸葛碑”,傳說中明指是諸葛亮所寫的“天書”;少數民族將銅鼓稱為“諸葛鼓”,民間織錦稱“諸葛錦”,都稱是諸葛亮帶來或教他們制作的;至于武侯祠、諸葛廟、諸葛藏兵洞、藏甲洞更不可勝數。都反映了貴州各族人民對諸葛亮的尊崇和懷念。
一些地方的地名與傳說,也與諸葛亮用兵南中有關。今滇黔交通線上有一地名叫關嶺,過去叫關索嶺,據稱是紀念將軍關索的,關索據傳為關羽之子。此地有“馬刨”、“刀靶”二泉,就是關索率軍追擊叛軍時,人困馬乏,干渴異常,關索座騎的蹄刨地而出泉,關索說,馬蹄能刨地出泉,人難道不如馬? 于是以刀靶觸地,不意泉水涌出,三軍得以痛飲。
上一篇:吳越文化·吳越的宗教信仰與迷信習俗·蛇崇拜
下一篇:三秦文化·宗教·襖教和摩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