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韶關之旅·丹霞山·石屋清虛倚半空
丹霞山,山勢綿亙,紅崖丹壁,位于仁化縣城南8公里,為廣東四大名山之一,與羅浮、西樵、鼎湖齊名。
丹霞山原名長老寨,其開山祖是明朝遺臣李永茂。李永茂,字伯子,號嵩道人,為南明虔州(今贛州)巡撫。因兵敗退居長老寨,買下該山。該山巖由紅砂巖構成,“色渥如丹,燦若明霞”,頗似其家鄉河南鄧州的丹霞山,遂改稱“丹霞山”,沿用至今。
湞水轉入錦江后,只見群山拔地而起,聳峙兩岸,在綠樹掩映中隱隱露出紅褐色的山巖。錦江如帶,宛轉流涉于群峰間,江水澄清碧綠,江底五彩斑斕的錦石,清晰可辨。這就是丹霞山勝景“錦水灘聲”。
丹霞山峰巒,一如桂林諸峰般突兀于平地上,且怪石如林,頗與桂林漓江山水相似。但二者只是貌似,其地質構造與成因相殊。丹霞山不屬于石灰巖構成的喀斯特地形,而是地理學上的假喀斯特地形——“丹霞地形”的代表。據地質學家考證,兩千多萬年前,這里是一個巨大的湖泊,后來地殼上升,湖底露出地面,巖層受風雨水流侵蝕沖刷,成為如今的峰林奇觀。
丹霞山屹立于粵北千山萬壑中,清詩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稱其為“蓋山水之絕怪處”,以古、險、奇、美諸特色著稱于世。該風景區分上中下三層。下層錦巖,風景奇特幽靜,明嘉靖韶州知府符錫稱:“其山水奇勝,當不亞于武夷。”明代張大輅也說:“東粵名山未易窮,錦巖風景一何雄。天生石屋曠千古,地擁青螺倚半空。”錦巖歷史,上可溯及殘唐五代,那時一名叫法云的佛教徒憩息至此,見這里山勢險要,猶如關隘,懸崖峭壁間自然生成數間石殿,不禁感嘆:“半生夢里過去也,今日始覺清虛!”便隱居于此,聚僧過百。如今錦巖上尚有“夢覺關”三個大字題刻。錦巖內石壁上有南宋理宗淳祐丙午年(1246)趙汝來書寫的“錦巖”二字,字大五尺見方,異常醒目;還有嘉靖十九年(1540)韶州知府符錫題刻:“錦巖高數十丈,石五色、間錯如鏈,故名;或曰巖中時有五色云氣故名。”
中層風景區石門關,是丹霞山開山祖李永茂用石砌成。關左側峭壁上有“禪林第一”、“紅塵不到”的盈丈石刻,其門楣上寫有“丹霞山別傳寺”。別傳寺首創始于南明遺臣金堡。金堡,字道隱,浙江仁和人,南明永歷時任兵科給事中,是一個頗有名望的書法家。清兵破桂林時,他到廣州海幢寺出家為僧,自取法號今釋,又稱淡歸。當時,李永茂心懷恢復大明江山宏愿,離開了丹霞山,其弟李充茂便從海幢寺請來淡歸和尚,將山移交給他。淡歸和尚將原有客堂改建成六祖堂大雄寶殿,正式取名“丹霞山別傳寺”,并寫《丹霞山記》,述其始末以明志。寺廟幾經毀壞,現存殿堂,為1934年廣東省省長李漢魂募捐修建。
上層風景區的“通天關”和“登天關”,匯集了丹霞奇、險、美的精華。“通天關”是通往峰頂唯一的通道,它左臨深淵,絕壁上刻有清代“呼吸通天”、“百尺竿頭”題字;“登天關”下臨峽谷深淵,上通摩天之巔,關門立于懸崖之上,由巖石砌成,旁有“宜若登天”四個大字,又稱“霞關”。攀登了兩關后,便可直登丹霞長老、寶珠和海螺三峰之巔,欣賞蔚為壯觀的丹霞百景和輝煌日出了。
上一篇:茫茫高原雪·拉薩之旅·布達拉宮·相等帝釋美妙宮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虎丘·石桃·仙人洞·賴債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