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早逝的遺憾
顏回(前521—前490),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子淵,又稱顏淵,少孔子三十歲,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在孔門弟子中,顏回最堅信孔子的學說,他頌揚孔子的學問道德:“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稱道孔子的教學方法:“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子罕》)他平時和孔子交談,總是能心領神會,孔子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但顏回退居獨處時,又很能發明孔子所言之理,所以孔子又說:“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政》)
顏回的志趣很高,據《孟子·滕文公上》記載,他曾說過“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的話。但是,他這種志向很少流露。孔子曾對他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述而》)孔子曾用“仁”來衡量他的弟子們,說顏回能做到很長時間內“不違仁”,而其余的弟子只是有時想到一下“仁”而已(《雍也》)。
在“天下無道”(《八佾》)的社會里,顏回不肯出仕,過著清貧的生活。他身居陋巷,簞食瓢飲,五谷常絕,“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先進》)孔子稱道其賢,是由于他實踐了孔子的理想。在孔子看來,符合道義的生活,即使是貧踐,“飯疏(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一個有政治抱負和崇高氣節的人,不應迷戀物質享受和計較利害,更不能因追求物質享受而放棄人道理想,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這種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確實是難能可貴的。這正是后世所稱贊不已的孔顏人格、孔顏樂處的精華所在。
由于長期的貧困生活,顏回身體很弱。《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早)死。”《孔子家語》說他三十二而死。顏回死時,孔子悲痛欲絕,大聲悲呼:“噫!天喪予,天喪予!”跟隨孔子的人說:“子慟矣!”孔子說:“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先進》)顏回死后,孔子還常常追念他。魯哀公問孔子,他的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季康子也用同樣的問題問孔子,孔子也說:“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先進》)顏回學問淵博,品格高尚,以德行著稱,被后懦列于七十二賢之首,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復圣。
可是,在當權者中有誰關心過顏回的物質生活?有誰愛惜過顏回這樣的人才?中國古代又有多少類似顏回這樣的有才之士而死于貧窮啊!
上一篇:項英喋血皖南
下一篇:鮮血染紅的旗幟——死于法西期屠刀之下的小林多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