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化·舊石器時代的山西文化·山西舊石器文化發展的總特點
以上,我們簡要敘述了山西地區舊石器文化發展的歷程,從早期的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經過中期的丁村文化和許家窯文化,再到晚期的峙峪文化和下川文化,連綿不絕地蔓延了一百七八十萬年。從總體上看,山西舊石器文化的發展有以下幾個重大特點:其一,拿古人類生存環境說,在整個舊石器時代,山西處于由濕熱向干冷多次交替的轉變過程,后來逐漸變得山西南北地區及冬夏兩季溫差相當懸殊。但是,生活于山西地區的古人類,除了峙峪人和下川人時代氣候干燥寒冷,環境比較惡劣外,其余都比較溫暖濕潤,適宜于古人類繁衍生息,而峙峪人和下川人正是在同艱苦環境作斗爭中創造出了燦爛的古文化。其二,拿文化發展的地區走向說,山西的舊石器文化表現出由南向北不斷擴展推進的趨勢。山西的古人類,最初主要生活于晉西南黃河沿岸、汾河流域和中條山南麓一帶,后來一步步沿汾河北上,經過晉中地區而到達晉北地區的桑干河流域,最后又沿汾河南下,落腳于晉東南地區的中條山東麓一帶。所以,山西南北大地遍布著豐富的舊石器文化遺物,并同周圍地區的陜西藍田文化、北京文化等互相影響和銜接,形成了在華北地區占據主導地位的舊石器文化發展序列。正象賈蘭坡教授所說:“山西省境內的舊石器時代遺物之豐富,條件之良好,在國內來說是首屈一指的。”(《山西舊石器時代考古文集·序》)其三,再拿古人類的生產工具和謀生方式說,山西南北地區有著迥然不同的風貌。南部的西侯度人、匼河人和丁村人,憑借當地有利的氣候、水土和物產條件,主要發展了粗大石器工具,過著以采集業為主的經濟生活;但是,由于生產工具的限制,狩獵業經濟還沒有充分發展。北部的許家窯人和峙峪人,生存環境發生了變遷,不象當年的南部地區那樣適宜,但生產工具有了明顯的進步,創造了工藝水平較高的細小石器工具,大力發展了原始狩獵業經濟。隨之而后的下川人,雖然居住在南部地區,但由于生存環境變得惡劣,他們也主要發展了細小石器工具,并達到更高的工藝水平,在更高層次上推進了狩獵業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更加發揚光大了南部地區的粗大石器傳統,并把它改造成為萌芽狀態的原始農業工具,為新石器時代的到來準備了條件。山西南部的粗大石器和北部的細小石器,在我國華北舊石器文化發展中起了主導的作用,并以它們為代表,形成了華北舊石器文化的兩大系統,即“匼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點——峙峪系”,下川人更創造了代表最高工藝水平的“典型細石器文化”,標志著新石器時代即將到來。
以上特點說明,在漫長的舊石器時代,隨著歷史的推移和生活環境的變遷,居住在山西南北兩地的古人類,其生活方式和文化風貌已經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這對于后來山西古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南部地區的粗大石器工具和以采集為主的謀生方式,一步步發展演變為萌芽狀態的原始農業工具和原始種植業經濟,這是這個地區后來成為我國古代重要農耕文化區的歷史先聲;北部地區的細小石器工具和以狩獵為主的謀生方式,則預示著這個地區必將進一步發展成為我國古代游牧文化區的重要基地。從這里不難看出,到了西周至春秋戰國時代,晉與三晉大地能夠“作為北方、中原兩大古文化區間的樞紐部分”(蘇秉琦《晉文化研究問題》),三晉古文化能夠呈現出中原農耕文化同北方游牧文化交相輝映、兼容并蓄的開放態勢,是有著曠古絕遠的歷史根源的。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宗教迷信和禁忌
下一篇:吳越文化·吳越的民間生活習俗·歲時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