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建筑·沁陽清真北大寺
沁陽清真北大寺位于沁陽市區北寺大街中段,創建于元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阿拉伯語稱“麥斯吉德”,意為禮拜的場所,回族穆斯林每日五次禮拜、每星期五的聚禮,以及一年一度的開齋節、宰牲節、圣紀節等節日都在這里舉行。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重建,萬歷十八年(1590)建拜殿四楹。崇禎元年(1628),寺毀于火災,崇禎四年重修門、庭、堂、室,重建窯殿三楹。清代續建廈殿、講堂及沐浴所等。道光年間窯殿因地震崩裂,清光緒十三年(1887)在原基上重建,并對殿宇重新進行彩繪。道光二十六年(1846)當地回族分支于寺西北創建清真新寺,后改為女寺。
清真北大寺占地約3100㎡,總體平面呈長方形,坐西朝東,由男寺和女寺兩部分組成,現存殿堂與附屬建筑80余間。清真北大寺以男寺建筑為主體,由廈殿、過廳、四講堂、客廳、前后拜殿、窯殿及兩側沐浴室、居家倉儲等建筑組成。主體建筑呈中軸線對稱布局,建筑體量由前至后遞增,拜殿由客廳、前后兩重拜殿及窯殿共同組成,渾然一體,縱深達36m,建筑風格別具特色。
大門(廈殿)為單檐歇山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孔雀藍琉璃瓦覆頂,脊獸齊全。檐下置單栱造異形栱,透雕花鳥圖案,明間和次間各一攢。殿內脊枋上陰刻“大清龍飛嘉慶歲次己巳月拾玖日吉時創建”。殿內明間兩側立碑刻多通。廈殿彩畫為元代所繪,形式介于旋子和蘇式之間。殿前置八字墻,孔雀藍琉璃脊獸和筒板瓦屋頂,檐下混梟磚疊澀至墻體,墻體頂部鑲砌仿木的琉璃斗栱、平板枋、額枋及垂蓮柱裝飾,栱枋上施以牡丹、蓮花、云線等圖案。
四講堂為卷棚式單檐硬山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灰筒板瓦覆頂。過庭為單檐卷棚式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客廳為卷棚式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明間檐下懸掛《明太祖高皇帝御制至圣百字》匾額一塊。前拜殿為單檐卷棚歇山式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兩間,與窯殿、后拜殿連為一體,綠琉璃瓦覆頂。后拜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檐下斗栱為五踩雙下昂。殿內雕梁畫棟,瀝粉貼金,彩繪圖案以牡丹為主,手法接近旋子彩繪,年代為明末清初。窯殿系磚砌無梁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前為三個圓券門,明間后壁正中為神位龕。殿內分三室,砌作三穹隆頂,中室高,左右兩室略低。明間殿頂為單檐“十”字歇山頂,兩次間為單檐“T”形歇山頂,均為琉璃瓦飾頂,脊剎為寶瓶。檐下鑲嵌琉璃斗栱、平板枋、額枋及垂蓮柱,并雕飾牡丹圖案。外觀玲瓏多姿,巍峨壯觀,為我國伊斯蘭教建筑的精品。
女寺位于男寺西北,與男寺相鄰,占地625㎡,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主殿面闊六間,進深兩間,綠琉璃瓦覆頂。另有東上房、西廂房、倉儲房和伙房等。
清真北大寺建筑結構嚴謹,廳、殿造型別具一格,為我國中原地區時代較早、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伊斯蘭教建筑群,對研究伊斯蘭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大門(曹國正提供)
過廳(曹國正提供)
拜殿屋頂構造(曹國正提供)
拜殿(曹國正提供)
拜殿梁架(曹國正提供)
上一篇:佛教建筑·沁陽天寧寺三圣塔
下一篇:紀念建筑·沁陽藥王廟木牌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