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別具一格的節日娛樂活動·塔吉克族的燈節與播種節
生活在帕米爾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人同漢族民間一樣,也有燈節。不過,他們的燈節不是農歷正月十五日,而是在每年封齋月前的一個月舉行。塔吉克族人稱這個節日為“巴羅提節”。塔吉克族燈節從頭天晚上開始。全家人圍坐在炕頭,中間擺個沙盤,為插酥油燈用。然后,家長開始叫每個人的名字,叫到誰,誰就要答應一聲“有”或“在”,以示吉慶。然后在他面前插一只酥油燈。家里有幾口人,就插幾個燈。塔吉克人認為燈與人生關系密切,每人面前閃亮的燈定會照亮這人一年的人生道路,給他帶來吉祥和幸福。燈點燃后,每個人要伸出雙手,邊在酥油燈上烘一下,做個“都瓦”(禱告),愿安拉(真主)保佑一年平安。儀式結束后,全家人在燈光映照下,共進豐盛的晚餐。飯后,家家都把棉花纏在當地一種叫“卡烏日”的草上,扎成火把,涂上酥油,綁在木桿上插到屋頂點著。塔吉克人把這個燈叫“天燈”。它在誰家屋頂熊熊燃燒,就會給誰家引來興旺、招來富足。與此同時,他們還在房屋前點起火堆驅鬼。全家人都立到火堆前,仰望著“天燈”,禱告、祈求平安。然后,人們徹夜圍在火堆旁,通宵達旦玩樂。這一夜,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屋頂屋前火光熊熊,耀人眼目。第二天是祭祖活動。各家人來到墓地,在每座墳墓上點燃三至五支酥油燈。他們在墳前擺上油馕和熟羊肉等祭品。最后又在每個墳頭點上一盞用盤子盛上麩皮、面粉,再加上酥油經過攪拌而成的“依德”招魂燈。這些燈會照亮從冥間歸來的路,讓先祖之魂來享用這些祭品。一家老小跪在墳前向亡靈祈禱,祈求先祖顯靈,保佑全家平安。祭祖結束后,各家在墓地前互相交換食品,共同跪坐在一起進食,一起祝賀節日。
“播種節”也是塔吉克人的節日習俗,塔吉克語稱作“臺合木茲瓦司脫”。塔吉克人除了從事畜牧業生產外,還從事農業生產,種植小麥,青稞,豌豆等耐寒作物。他們在春播的頭一天過播種節。播種節那天,全村男女老少全部集中到地頭,每戶都要帶來少許麥子堆放到一起。首先,村里有威望的長者面對蒼天和原野進行祈禱,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喜獲豐收。然后他抓起麥種撒向人群,撤向大地。人們頓時歡騰起來,相互擁抱,祝賀春耕的開始。接著一個人牽來一頭膘肥體壯的耕牛,在地里象征性地犁幾下,再撤上點麥種表示開播。人們還把用面做成的犁鏵、犁套狀食品獎給牛吃,讓牛為春播多出力。這天他們開渠引水入田,互相用手(不用盆或桶)潑水,進行潑水游戲,以求得水源充足,五谷豐登。此時處處歡聲笑語,熱鬧異常。
播種節這天,假若到塔吉克人家里作客,客人前腳進,塔吉克婦女后腳就會端著盆清水候在門口。等客人出來時,清水就會向客人潑來。越是尊貴的客人,越要多潑水,來表示尊重和敬意。唐僧玄奘西行取經,在龜茲行象節上見到的“乞寒舞”(蘇幕遮)中的潑水游戲,新疆其他地方已逐漸消失,唯獨在塔吉克人的播種節上保存下來。播種節這天只是打開了春天播種的序幕。第二天,春播才真正開始,人們才能進入大面積的犁地播種工作。
上一篇:三秦文化·宗教·基督教
下一篇:滇云文化·滇云文化植根的經濟土壤·多元經濟與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