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尸邊陲 戰袍血染中原
中國古代哲人曰:正義之師乃是和平衛士,不義之師乃是千古罪人。
有清一代,凡戰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對內的、一種是對外的。前者是鎮壓,后者是敵御。前者是人民內部矛盾,后者是國與國之間的矛盾。
無論是總管的牲丁,還是協領的兵丁,無不存在身負雙重苦役的史實。牲丁,原本是清朝統治者御用的勞夫。兵丁,原本是清朝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對于一個王朝而言,金戈鐵馬,戌邊外御,捍衛國土;因戰而死,死得其所,無可厚非。相對而言,鎮壓義舉,馬革裹尸,血染中原,則是不可理喻的事情。問題是,當今的“烏拉街人”,只知為祖先月食白銀而自豪,不知為祖先死于非命而悲哀。這不能不說是件憾事!
一、北駐雅克薩 抗擊老沙皇
后金天聰六年(1632),為皇太極臨危受命的第七個年頭。這一年,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兩大組織尚未增建。這一年,后金還沒有更名為“清”。這一年,八旗滿洲兵正值如火如荼地攻大明、打朝鮮。所以無暇東顧中俄邊陲。這一年,沙皇俄國已在勒拿河畔上始建了雅庫次克城,以此為據點,準備入侵中國了!
后金崇德八年(1643)冬,時雅庫次克城城內駐了一百三十二名俄兵,悍然地越過外興安嶺之后,闖入了我精奇里江,殺人放火,強奸婦人,一次性活吞我達斡爾族同胞五十人。在人世間真的發生了“人吃人”的事情了。
清順治元年(1644)春,這股俄兵又乘船從精奇里江駛下,途徑多科屯后,闖入了我內河黑龍江。五年后,又越過外興安嶺,闖入了我呼瑪(今黑龍江省呼瑪縣)境內的漠河對岸河口。一年后,占領了北岸上的雅克薩(今俄羅斯屬阿爾巴津諾鎮)地方,接之筑壘屯兵。這一年,一次性殺死我中國人六百六十一人,搶走婦女二百四十三人,兒童一百一十八人,合計一千零二十二人。這些婦女和兒童有去無歸了!
清順治九年(1652)農歷二月間,駐防在寧古塔城的清軍奉命圍攻了烏扎拉村,首次向俄軍開了第一槍,打死打傷敵軍八十余人,擊傷了俄軍頭目哈巴羅夫。一年后,沙俄進入了第一松花江準備沿江而上了!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農歷五月間,康熙帝首巡吉林城時,就已針對性地做好了抗俄戰事準備動員活動。是年農歷九月十六日這一天,康熙作出了時駐寧古塔、吉林兩城的八旗子弟兵計八十人,以及蒙古科爾沁部兵百人,同時開赴索倫、達斡爾地區,作好里應外合打援的戰斗準備。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農歷七月至十月間,命寧古塔、吉林兩城的八旗子弟兵計三千人,分別從各地乘船駛向雅克薩城(今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興安鄉黑龍江北岸的俄羅斯加林達城)。寧古塔兵由牡丹江入松花江后,在折向黑龍江主道而逆行。吉林城兵則沿第二松花江而下入第一松花江后,至黑龍江下游時,再折向黑龍江上游。這一年,為了抗擊羅剎,打牲烏拉城的八戶獵丁,因而停獵整一年時間。在國難當頭之時,采貢是小事,外御則是大事了!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農歷六月間,吉林城內的水師營與烏拉城的牲丁兵合為一股,首次參加了中國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役。第二年,吉林、烏拉兩城的八旗子弟兵,繼續參加了抗俄自衛反擊戰役。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就是在這次戰役之后簽訂的。
清咸豐五年(1855)農歷二月間,為防止沙俄違約,卷土重來,又命吉林、烏拉兩兵城三百人,乘戰船十五只,從吉林城順江而下,駐防第一松花江下游南岸三姓(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城。烏拉協領衙門除出兵一百五十人之外,還有委官十四人,領催十五人,俸官(管錢者)一人,實際烏拉城共出官兵計一百八十人。
清咸豐十年(1860)農歷九月間,在烏拉協領兵員不足的情況下,從打牲衙門牲丁中抽出三百人,開往中俄邊界線上的東海沿岸駐防,命喬扮下海打牲,行視察俄方之實。
二、西駐新疆 防俄平亂
當年八旗子弟兵被派駐新疆的目的有三:一是防范沙俄從西境卷土重來,二是平定以噶爾丹為首的反清分裂叛亂勢力,三是平定以張格爾為首的降清叛軍倒戈勢力。前一種性質是對外抵御。后兩種性質是反分裂、求一統。
當年烏拉兵丁(牲丁)駐疆地有三處:一是伊犁(今綏定市),二是巴里坤(今巴里坤哈薩克族自治縣),三是烏里雅蘇臺(今烏蘇縣)。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9)農歷二月十五日,調吉林城兵五百人,寧古塔城兵二千人,烏拉城牲丁五百人,三千兵丁合成一股,開往西疆地區筑造烏爾烏蘇城(今烏蘇縣城),旨在防俄由西境入侵中國。與此同時,平定以蒙古準噶爾部上層分子噶爾丹為首的分裂叛亂武裝勢力。其中僅在伊犁城駐防和征剿的三年期間,三城官兵丁陣亡近半。
清雍正九年(1731)農歷十二月四日,調盛京、索倫、吉林、烏拉四城兵,火速赴扎克拜達里(今富蘊縣扎河壩)開戰。
清雍正十三年(1735)農歷六月十九日,調吉林、烏拉兩城兵三千人,火速趕烏里雅蘇臺開戰。
清乾隆元年(1736)農歷九月二十五日,調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牲丁一千人,編成十個佐領作戰單元,外加上協領、防御、領催、驍騎校、弓匠和鐵匠開往巴里坤參戰。為什么急派牲丁充軍參戰?因為這一年,烏拉協領衙門已經是空無一兵了!
清光緒四年(1878)農歷正月間,調吉林、烏拉兩城兵駐防于伊犁城。烏拉兵,均為由丁改成兵的。六年(1880),以張格爾為首的叛軍已進入了喀什噶爾城(今喀什市)。此時,駐防于伊犁城的吉林、烏拉兩城兵在新疆地方兵協助下,活捉了首犯張格爾,一場分裂民族,分裂國土的顛覆陰謀行徑最終破滅了!
據不完全統計,當年陣亡于西疆的烏拉兵(牲丁)計九人。他們的名字、旗別、身份、陣亡地址簡介如下:
郭全,佛滿洲整黃旗人,官至協領衙門防御,委(副)參領。1775年,陣亡于伊犁城。
德升阿,佛滿洲整黃旗人,官至協領衙門防御、委(副)營總。1775年,陣亡于伊犁城。
永福,佛滿洲整黃旗人,披甲(六品),陣亡于伊寧奎屯卡倫。
全升,佛滿洲人,官至記名副都統銜的烏拉佐領,陣亡于庫爾喀拉烏蘇城。
常明,佛滿洲人,官至烏拉佐領,委(副)營總,陣亡于烏魯木齊“濟木薩之役”。
祿昌,佛滿洲整白旗人,官至委(副)參領,陣亡于伊犁城。
什成,漢軍鑲白旗人,官至驍騎校銜披甲,陣亡于瑪納斯城(今石河子市近東)。
德克德恩,漢軍鑲白旗人,披甲(藍翎),陣亡于瑪納斯城(今石河子市近東)。
雙亮,佛滿洲鑲紅旗人,披甲(藍翎),陣亡于瑪納斯城(今石河子市近東)。
三、西駐西藏 平定叛亂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英國殖民者在亡我之心不死的前提下,唆使尼泊爾王國的統戰者廓爾喀,與中國境內的西藏大封建主舍瑪爾巴地方武裝勢力相勾結,在扎什倫布寺一帶行搶占掠奪活動。至此,調吉林、烏拉兩城官兵一千人,開赴西藏(今日喀則縣城)與當地藏民一道,粉碎了這股境外反華勢力的政治陰謀行徑。
四、東駐海參崴 防御老沙皇
海參崴(今名“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原本是滿族先民的故鄉。清咸豐十年(1860),已被腐敗無能的清王朝贈給了沙俄帝國。
清光緒六年(1880),調烏拉協領兵七百零二人,打牲總管衙門牲丁一百四十五人,打牲烏拉閑散牲丁(未造冊者)六百五十三人,合計一千五百人,開往海參崴對過的“扯”字碑附近修筑軍事工事,一并駐防三年整。實際上,此舉是無用之舉。
五、北駐庫倫城 防范老沙皇
庫倫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首都烏蘭巴托市,本系中國的疆土版國,是中華民國出讓給沙俄后獨立的。
清光緒七年(1881)農歷二月間,調吉林、烏拉兩城兵一百二十八人,與他地的官兵同駐庫倫城,以防老羌北侵。在駐防三年期間里,因水土不服,氣候不適而染病近半數之多。
需要說明的是,所有的青丁均尚未成婚,提前患上了生殖器官縻亂癥,所以回家后因喪失了生育能力而變成了“太監”!“披甲者無嗣”由此而來。
六、從龍入關 征戰南明
大明王朝于公元1644年終滅后,隨即由福王朱由崧于公元1645年續建了“南明”政權,與大清王朝抗衡血戰。截至公元1648年滅亡,歷經朱由崧(福王)、朱聿建(唐王)、朱聿、朱以海(魯王)、朱由榔(桂王、永明王)、朱常清(淮王)等五王六人,存世四年。其中重臣宿將是:張煌言(1620—1664)、何騰蛟(1592—1649)、塔胤錫(1601—1649)、瞿式耜(1590—1650)、文安之(?—1659)、錢肅樂(1606—1648)、吳易(?—1646)、陳子龍(1608—1647)、夏完淳(1621—1647)、鄭芝龍(?—1661)、鄭成功(1624—1662,鄭芝龍之子)、張名振(?—1655)、閻應元(?—1645)、陳明遇(?—1645)、黃淳耀(1605—1645)、侯峒曾(1591—1645)、金聲(1598—1645)、馬士英(約1591—1646)、李成棟(?—1649)等二十余人。
據《打牲烏拉地方鄉土志》(祠祀)記載,有十七人陣亡于上述內戰之中。他們的名字、旗別、陣亡地和恤稱簡介如下:
薩穆哈,索綽羅氏(索姓),佛滿洲鑲白旗人,已知陣亡于廣東省新會縣縣城,恤稱為“云騎尉”。
達爾漢,烏拉那拉氏(趙姓),佛滿洲整白旗人,于1644年陣亡,恤為“二等輕車都尉”。
剛阿達,檀木查氏(塔穆察氏,塔姓),佛滿洲整藍旗人,于1650年陣亡,恤稱為“騎都尉”。
阿布代,烏拉那拉氏(趙姓),佛滿洲鑲白旗人,于1650年陣亡,恤稱為“騎都尉”。
哈爾哈濟,瓜爾佳氏(關姓),佛滿洲鑲藍旗人,于1652年陣亡,恤稱為“輕車都尉”。
湯古善,伊爾根覺羅氏(趙姓)。佛滿洲整白旗人,于1652年陣亡,恤稱為“一等輕車都尉”。
喀喀齊,瓜爾佳氏(關姓),佛滿洲鑲黃旗人,于1652年陣亡,恤稱為“輕車都尉”。
鄔赫,瓜爾佳氏(關姓,喀喀齊之弟),佛滿洲鑲黃旗人,于1654年陣亡,恤稱為“二等輕車都尉”。
糾多,魯布里氏(魯姓),佛滿洲鑲紅旗人,于1656年陣亡,恤稱為“騎都尉”。
額爾特,伊拉禮氏(伊、蘇姓),佛滿洲鑲白旗人,于1657年陣亡。
拜庫達,烏喇那拉氏(趙姓),佛滿洲整白旗人,于1657年陣亡。
多克隊,克勒德氏(克爾德氏,隋姓),佛滿洲鑲白旗人,于1658南陣亡,恤稱為“云騎尉”。
囊武岱,索綽羅氏(索姓),佛滿洲鑲白旗人,于1658年陣亡,恤稱為“云騎尉”。
郭和齊,舒穆魯氏(舒穆祿氏,徐姓),佛滿洲鑲白旗人,于1658年陣亡,恤稱為“云騎尉”。
庫尼雅,于1664年陣亡茅麓山,恤為“騎都尉”。
阿哈里,索綽羅氏(索姓),佛滿洲鑲白旗人,官至軍校,于1676年陣亡于“秦州之役”。
翁愛,吳爾達氏(烏爾達氏,邸姓),佛滿洲鑲白旗人,官至軍校,于1776年陣亡于“彝陵城之役”。
七、出兵閩蜀滇 削剿平“三藩”
三藩,一指吳三桂(平西王,今遼寧遼陽人),二指耿仲明(靖南王,今遼寧遼陽人),三指尚可喜(平南王,今遼寧遼陽人)。上述三人中,包括吳三桂的孫子吳世蟠,耿仲明的孫子耿精忠,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他們既是因降而收編為陳漢軍之人,又是因功明立功而授封為王之人。
自清順治元年(1644)封王后,率漢軍清兵鎮剿四川、陜西反清抗清農民起義勢力,手握重兵,分駐邊陲。
清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在云南舉兵反水叛清,自封“周王”,與大清分庭抗禮!這一年的元月六日,調吉林、烏拉兩城兵七百人,開赴云南平定亂局,迫使吳三桂外逃湖南。五年后,客死于湖南衡陽城。尚之信和耿精忠二人,也都積極地參與了這場叛清復明軍事行動。未幾,尚之信因憂急而死,耿精忠因被擒而處死。
需要指出的是,在烏拉街幾多佛滿洲世家中,迄今還流傳著“小云南”一說。言外之意,“他們祖先是從小云南來的”。此語荒謬絕倫。因為小云南不是滿族發祥地。事情的起因是烏拉城的滿洲八旗兵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之亂”后,又將“藩兵”押解回東北地區,以便重新安置差事。由云南途經山東、河北、遼寧、吉林城,時間長達五年整,所以又稱山東為“小云南”了!其實真正的“小云南”一說,指的是今貴州省遵義市。
有人會問:“三藩”之兵都哪里去了?答案是:一部分被安置到東北驛站充當了站丁,一部分被安置到東北邊臺(柳條邊)充當了臺丁,一部分被安置到吉林、黑龍江水師營充當了水兵。他們當中,還包括回民的“藤子兵”。多數人的子孫,今天已自愿地加入了滿族行列。
據《吉林通志》卷110,云騎尉條記載,烏拉兵陣亡于“三藩之役”者計五人。他們的名字、旗別、身份和陣亡地簡介如下:
穆喜,烏拉那拉氏(那姓),佛滿洲鑲黃旗人,于1682年陣亡于四川,恤稱為“云騎尉”。
禪聘,瓜爾佳氏(關姓),佛滿洲整藍旗人,于1682年陣亡云南,恤稱為“騎都尉”。
鄂黑瑪庫,瓜爾佳氏(關姓)。佛滿洲整藍旗人,于1682年陣亡于福建廈門。
烏雅瑪庫,佛滿洲人,于1682年陣亡于云南金州(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
達崇阿,佛滿洲人,官至三姓(依蘭)副都統,于1682年陣亡于四川金川。
八、出兵蜀甘寧 剿藏回義舉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農歷六月間,調吉林城鳥槍營馬隊一千人,烏拉騎兵數百人,合為一股,開往大金川(今金川縣)、小金川(今小金川)地區,鎮壓以薩羅奇為首的四川境內地方土司反清武裝起義勢力。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調吉林城鳥搶營馬隊,烏拉步兵,合為一股,開往甘肅鎮剿回民反清武裝起義勢力。
據史料記載,僅烏拉步兵在甘肅一地就陣亡一人。該人的名字、旗別、身份情況如下:
忠泰,佛滿洲整黃旗人,官至委(副)前鋒參領,于1777年陣亡于甘肅征戰中。
九、出兵陜豫皖 鎮壓白蓮教
清嘉慶二年(1797),調吉林、烏拉兩城騎兵馬隊一千人,分赴陜西、四川、湖北三地,鎮壓白蓮教反清義舉勢力。其中烏拉協領兵俘殺了羅其清、冷天祿二首領。
據《吉林通志》卷110,云騎尉條記載,共有十二人陣亡于白蓮教圍殲戰役之中。他們的名字、旗別、身份和陣亡地簡介如下:
喜順,佛滿洲鑲白旗人,花翎披甲,陣亡于陜西定邊(今定邊縣)。
春桂,佛滿洲整白旗人,官至烏拉協領(記名副都統銜),陣亡于安徽定遠(今定遠縣)。
闊凌阿,佛滿洲鑲白旗人,披甲(六品),陣亡于安徽。
清安,佛滿洲鑲白旗人,官至委(副)防御,陣亡于河南鄂陵城(今鄂陵縣城)。
和升阿,佛滿洲鑲白旗人,藍翎委(副)防御,陣亡于河南汝安府(今汝安縣城)。
成安,佛滿洲鑲藍旗人,官至藍翎披甲,陣亡于河南某地。
喜順,佛滿洲鑲紅旗人,官至六品頂戴委官,陣亡于河南某地。
常魁,漢軍整藍旗人,官至驍騎校,陣亡于河南某地。
依凌阿,佛滿洲鑲黃旗人,官至領催、委(副)防御,陣亡于河南某地。
榮林,佛滿洲鑲黃旗人,六品披甲,陣亡于河南某地。
富祥,佛滿洲鑲黃旗人,藍翎披甲,陣亡于河南某地。
富貴,漢軍整紅旗人,藍翎披甲,陣亡于歸德府(今河南省商丘縣城)。
十、出兵貴州 鎮壓苗民
清乾隆六十年(1795),調吉林,烏拉兩城騎兵一千人,鎮壓貴州苗民反清義舉勢力。
十一、出兵鄂贛皖 鎮壓太平軍
清文宗咸豐帝初登基之際,就遇到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接之是捻軍又在起事,大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勢。
清同治元年(1862),調烏拉協領騎兵五百人,出兵湖北,參與鎮剿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同治三年(1864),又征調烏拉協領騎兵五百人,出兵湖北,參加鎮壓太平軍起義運動。
據不完全統計,咸豐年間烏拉兵僅在湖北一地就陣于十三人之多。要知道當年的烏拉騎兵不完全是兵,還包括臨陣磨槍的牲丁。他們的名字、旗別、身份和陣亡地簡介如下:
永春,佛滿洲鑲黃旗人,官至驍騎校,陣亡于廣濟城(今湖北廣濟縣城)。
爾登阿,佛滿洲鑲黃旗人,牲丁(藍翎),陣亡于廣濟城(今湖北廣濟縣城)。
利成,佛滿洲整白旗人,牲丁(藍翎),陣亡于廣濟城(今湖北廣濟縣城)。
德勝,佛滿洲整白旗人,官至領催(藍翎),陣亡于廣濟城(今湖北廣濟縣城)。
萬良,佛滿洲整藍旗人,官至七品委(副)防御,陣亡于云夢城(今湖北云夢縣城)。
富凌阿,佛滿洲整藍旗人,官至委(副)參領,陣亡于湖北云夢城。戰后,恤稱為“云騎尉”。
永安,佛滿洲整黃旗人,官至委(副)驍騎校,陣亡于湖北某地。
壽全,佛滿洲整紅旗人,披甲(花翎),陣亡于廣濟城(今湖北廣濟縣城)。
巴音保,漢軍整白旗人,牲丁(藍翎),陣亡于浠水城(今湖北浠水縣城)。
春福,漢軍整紅旗人,披甲(七品頂戴),陣亡于云夢城(今湖北云夢縣城)。
來有,漢軍鑲黃旗人,披甲(五品藍翎),陣亡于廣濟城(今湖北廣濟縣城)。
德全,漢軍鑲黃旗人,牲丁(藍翎),陣亡于廣濟城(今湖北廣濟縣城)。
富昌,漢軍鑲黃人,官至驍騎校(藍翎),陣亡于應山城(今湖北應山市城)。
十二、出兵魯地 鎮壓捻軍
清同治六年(1867)農歷六月間,在烏拉協領無兵可出的情況下,只調騎兵五十六人,出兵山東半島參加鎮壓捻軍起義勢力。
據史料記載,僅在征剿捻軍期間,烏拉騎兵就陣亡十三人,接近四比一。他們的名字,旗屬、身份和陣亡地如下:
佛勒,佛滿洲鑲黃旗人,披甲(藍翎),陣亡于曹州城(今山東菏澤縣城)。
依勒通阿,佛滿洲鑲黃旗人,官至領催(藍翎),陣亡于曹州城(今山東菏澤縣城)。
烏勒喜,佛滿洲鑲黃旗人,披甲(藍翎),陣亡于曹州城(今山東菏澤縣城)。
富常阿,佛滿洲整黃旗人,官至委(副)參領,陣亡于濟寧州府(今山東濟寧市城)。亡后,恤稱為“云騎尉”。
富勒通阿,佛滿洲整白旗人,披甲(藍翎),陣亡于東平州府(今山東東平縣城)。
穆成,佛滿洲鑲白旗人,官至委官,陣亡于高唐州府(今山東高唐縣城)。
富勒通阿,佛滿洲鑲紅旗人,官至委(副)防御(藍翎),陣亡于峰縣城(今山東棗莊市舊峰縣城)。
春祿,佛滿洲鑲藍旗人,披甲(花翎),陣亡于曹州府(今山東菏澤縣城)。
格通阿,佛滿洲鑲藍旗人,披甲(藍翎),陣亡于曹州府(今山東菏澤縣城)。
常青,佛滿洲整藍旗人,官至委官,陣亡于山東某地。
倭新佈,佛滿洲鑲紅旗人,官至委(副)參領(藍翎),陣亡于山東某地。
富克錦,漢軍鑲白旗人,官至委(副)參領(八品),陣亡于峰城(今山東棗莊市舊峰縣城)。
烏勒興額,漢軍鑲黃旗人,官至委(副)防御,陣亡于冠城(今山東冠縣縣城)。
除上述以外,還分別因參軍參戰陣亡于河北、江蘇兩地計五十五人。遺憾的是,不知亡于捻軍、白蓮教、太平天國哪一樁事為了方便與各個世族家譜對號入座,一并簡介如下:
佛滿洲鑲黃旗三人。他們是:
扎隆阿,披甲(六品),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托精阿,官至委(副)防御,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德隆阿,披甲(五品藍翎),陣亡于江南浦口(今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佛滿洲整黃旗五人。他們是:
永全,官至委(副)驍騎校,陣亡于河北省某地。
多明阿,官至佐領(藍翎),陣亡于河北省某地。
全升,披甲(六品),陣亡于江蘇省丹陽縣縣城。
吉升阿,披甲(藍翎),陣亡于江蘇省丹陽縣縣城。
富魁,官至委(副)筆帖式(六品,今九臺市胡家鄉小韓村石姓第六支七世祖),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佛滿洲整白旗七人。他們是:
德勝,披甲(藍翎),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阿那庫,官至委(副)防御(藍翎),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倭新布,披甲(六品),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連升,官至驍騎校,陣亡于江蘇省丹陽縣縣城。
奇策布,披甲(六品),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托云,披甲(藍翎),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興安,官至委官,陣亡于徐州府(今江蘇省徐州市城)。
佛滿洲鑲白旗二人。他們是:
德克錦,披甲(六品),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雙全,官至防御,委(副)參領,陣亡于河北省某地。
佛滿洲鑲藍旗六人。他們是:
舒春泰,披甲(六品),陣亡于江蘇省丹陽縣縣城。
文齡,官至委(副)驍騎校,陣亡于江蘇省丹陽縣縣城。
德克錦,官至委(副)防御(藍翎),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多倫保,官至領催(六品),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常順,披甲(六品),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永亮,官至委官,陣亡于河北省某地。
佛滿洲整藍旗四人。他們是:
喜祿,官至委(副)驍騎校(藍翎),陣亡于揚州城(今江蘇省揚州市城)。
常升,披甲(六品),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德楞阿,披甲(藍翎),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莫勒根,披甲(六品),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佛滿洲鑲紅旗六人。他們是:
富音佈,官至委官,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勝春,披甲(六品),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來順,披甲(六品),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西拉布,官至領催(六品),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忠喜,官至委(副)驍騎校(藍翎),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全成,官至委官,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佛滿洲整紅旗三人。他們是:
喜成,官至委官,陣亡于河北省某地。
薩凌阿,官至委(副)防御,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烏凌阿,官至委(副)防御,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漢軍鑲黃旗三人。他們是:
德顯,披甲(藍翎),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慶壽,官至領催(藍翎),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祿祥,官至領催(藍翎),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漢軍整紅旗七人。他們是:
永山,官至驍騎校,委(副)參領,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貴昌,官至委官,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吉蘭保,披甲(六品藍翎),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貴凌,官至委(副)筆帖式(六品),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春福,官至委官,陣亡于河北省某地。
郭爾明阿,披甲(六品頂戴),陣亡于河北省某地。
占祿,官至委官,陣亡于江蘇省某地。
漢軍鑲紅旗三人。他們是:
舒青阿,官至委(副)防御(花翎),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慶春,披甲(藍翎),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常升,披甲(六品),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漢軍整藍旗六人。他們是:
安壽,官至委(副)驍騎校,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喜朗阿,官至委(副)驍騎校,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烏勒興阿,披甲(藍翎),陣亡于江蘇省六合縣縣城。
和龍,披甲(六品),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安祿,披甲(藍翎),陣亡于江蘇省江浦縣浦口鎮。
額勒經額,官至防御,委(副)參領,陣亡于江蘇省丹陽縣縣城。
需要說明的是,在駐新疆陣亡九人當中,漢軍占二人。在征明陣亡十七人當中,沒有漢軍人。在削藩陣亡五人當中,沒有漢軍人。在征白蓮教陣亡十三人當中,只有漢軍一人。在征太平天國陣亡十三人當中,漢軍占四人。在征捻軍陣亡十三人當中,漢軍占二人。漢軍人的陣亡數不足滿洲人總數的百分之二十八,兩者無法成正比。
后金時期的陣亡人數,不在其列。
上一篇:韓屯關氏“扣香祭” 神秘兮兮不神秘-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馬駿喚醒烏拉城 烏拉人沉淪驚夢-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