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河洛人、客家人及其習俗·兒童玩俗
愛玩乃兒童天性,他們多愛三五成群進行游戲活動,于是形成兒童玩俗。臺灣兒童玩俗,大體說來,女孩較文雅,男孩則多帶“戰斗”味道。城市和農村又有區別,以下為多數兒童所喜愛玩的內容:捏泥巴。這是農村兒童的游戲,他們從田地里取來粘性較高的泥土,捏成泥小人,泥神像以及雞鴨和各種玩具。灌土猴。亦多為農村兒童所喜愛。土猴亦稱土狗,系小昆蟲,狀似蟋蟀,每到秋天發出唧唧之聲,白天躲在洞內,夜間出來覓食。兒童們看準洞口,用水灌入,土猴被水浸得透不過氣,便爬出洞來,兒童爭而捉之。彈弓打鳥。用橡皮筋制成可反彈的弓子,使用時裝上石子,在樹下或屋檐下對著棲息的鳥兒打去,多數是打麻雀。插桿抓沙。在一堆沙土上插上一根木桿子或筷子,參玩者輪流上前挖沙,誰使木桿或筷子倒下便是輸者。打彈珠。兒童們事先準備好彈珠,約好比賽方式,或定位打法,或拋擊打法,或拋洞打法,輪流投擲。騎戰馬。參加玩者分成若干組,每組四人,一人在前二人在后,在后者用手搭在前面一人背上,是謂馬背,另一手則握前一人的手是謂馬蹬,第四人用腳踏上馬蹬,騎上馬背,催馬出征,向前沖擊,若能將對方騎士的帽子奪過即為勝利。跳房子。也叫跳格子,選一平地用石子劃成不同格子,用單腳在格子上跨過,踩到線的為輸。劃界推拉。這是一種團體游戲,劃線為界,雙方各守自己陣地,互相推拉,跨線或踩線者為輸。竹蜻蜓競飛。將竹片用小刀削成丁字形,謂竹蜻蜓,賽時各自用手搓竹蜻蜓,轉于空中,飛得最久者為勝。
其他如捉迷藏,踢鐵罐,踢皮球,踢毽子,斗蟋蟀,捉蟬蟲,捉螢火蟲,玩金龜,打五子,抓子兒,沖關破陣等,亦都是臺灣兒童游戲的內容。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宗教和民間信仰·儒教和孔廟
下一篇:貴州文化·從夜郎國談起—貴州的疆域沿革·元、明的土司制度和貴州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