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從夜郎國談起—貴州的疆域沿革·元、明的土司制度和貴州建省
元朝統一中國后,在中原地區實行行中書省制(即行省制),而在邊疆地區實行土司制。在貴州境內,取消了相對獨立的地方政權如羅殿國等,對統治范圍較大的少數民族首領,設宣慰司、宣撫司或安撫司,較小的設長官司。統稱土司,當時貴州大小土司有三百余個。
明初,繼承元制,鑒于元代土司過多,將其合并,設立貴州、思州、思南、播州四個宣慰司,稱“四大土司”,另有烏撤、普定、普安三土府,金竹、都云兩安撫司及百余長官司、蠻夷長官司,所有長官均由民族首領擔任。明初推行土司制,是為了用兵云南,貴州是用兵前線,必須借各民族首領來安撫。但明初除設土司外又在湖南至云南沿驛道一線建立衛、所,派兵屯守,又在洪武十五年(1382)設立貴州都指揮司使,統一貴州駐軍。明代省一級地方官一般設三使: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司法)、指揮使(管軍事),因此貴州在軍事上已有行省雛型。
明初對貴州地方民族首領的安撫政策是收到成效的。貴州宣慰司使藹翠原是彝族默部第六十六世土司,他曾以軍馬、糧食大力支持朱元璋用兵云南,他的妻子便是著名的奢香夫人。當時都指揮司使馬曄為了讓貴州土司反叛朝廷,以便乘機消滅土司,多方尋釁鬧事,乃至凌辱奢香,差一點激起四十八部土目起兵反叛,但奢香以大局為重,不僅勸說土目,又親赴南京,向朱元璋報告一切,朱元璋為奢香的深明大義所感動,召回馬曄。奢香表示要世世代代約束所部歸順大明,主動開辟了水西(今黔西北)至四川、云南及貴陽的大道,設龍場九驛,便利了貴州的交通條件。她很有見識,派兒子赴京城入太學,學習漢文化,允許明朝政府在其統治地區辦學,朱元璋曾高興地說:“奢香歸附,勝得十萬雄兵。”洪武二十九年(1396),奢香去世,朝廷遣使致祭,授其子安姓,封奢香為大明順德夫人。由于奢香的功績,水西彝族一直與明中央政府保持較好關系。
象奢香夫人這樣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土司固然有,但也有部分土司,依仗世襲權力,對抗中央,奴役人民,使屬下土民到處流亡,朝廷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明永樂十一年(1413)思南宣慰司使田宗鼎與思州宣慰司使田琛舉兵相攻,明政府派兵彈壓,事平后就將這兩個宣慰司撤消,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八個府,加上原有控制的三州與貴州宣慰司所轄地,設立了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永樂十五年(1417)又設立貴州等處提刑按察使司,這樣作為一省的標志——“三司”就全部建立。后人一般將公元1413年貴州布政使司的設立作為貴州建省的開始。
明代的貴州疆域遠比今天要小,黔北遵義和威寧一部分屬四川,黔南及黔西南一部屬廣西,東部有一部分屬湖廣。即使貴州省內,也是“土流并治,軍政分管”,土司與州府所轄地犬牙交錯,另有衛、所的軍戶歸都指揮使管轄,剩下的民戶才屬布政司所轄。
上一篇:臺灣文化·河洛人、客家人及其習俗·兒童玩俗
下一篇:臺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