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困難
發展中國家經濟作為一個整體,在1982年(有的地區到1983年)到達危機的谷底。從1984年起,開始逐漸恢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漸漸回升。但是,經濟困難重重。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戰后最困難的時期。
經濟停滯。1981到1985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低于人口增長速度(2.2%-2.4%)。以致人均收入連年下降。1986年以后雖高于人口的增長,但超過的幅度很小,還不足以彌補前幾年人均收入實際倒退的部分。據聯合國資料提供的數字,1981—1986年發展中國家人均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0.9%,1987和1988年也僅增長0.5%左右。
通貨膨脹。在經濟停滯和低速增長的同時,發展中國家的通貨膨脹卻異常嚴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情況。與60年代和70年代情況相比,發展中國家在80年代陷入了空前的和持續的高通貨膨脹的困境。呈現了由過去的低通貨膨脹向高通貨膨脹轉變的趨勢,與發達國家從70年代高通貨膨脹向80年代低通貨膨脹轉變的趨勢恰好相反。
國際貿易逆差。1983年以后,由于發達國家的經濟出現低速增長局面,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渠道不暢,初級產品出口價格連續下跌,制成品出口繼續受到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限制,出口收入大受影響。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資料,在102個發展中國家中,有67個國家多年來貿易收支呈現逆差,有的國家逆差在不斷擴大,順差國大部分出口增長不快,或順差減少。外匯短缺直接影響著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積累和進口生產資料的能力,許多發展中國家投資不足,開工率低,失業驟增,人民實際收入和購買力下降,使“投資——生產——消費——積累——投資”過程出現惡性循環。
沉重的債務。這一時期,嚴重的債務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許多發展中國家。80年代發展中國家負債總額成倍地增長。到1988年,發展中國家累計未清償債總額已達1.32萬億美元,為1980年的3.2倍。美國的高利率政策大大加重了發展中國家償債負擔。它們的平均償債率已連續多年超過20%。這一時期雖然沒有重新出現像1982年那樣尖銳的債務危機,然而由于無力償債而要求重新安排債務或宣布不得不暫停付息的事件卻層出不窮。還本付息吞噬了發展中國家出口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進一步削弱了這些國家的積累能力和進口能力,使得許多負債的發展中國家經濟難以振興。
糧食短缺。由于過去長期忽視了農業和糧食的發展,許多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現象日益嚴重。糧食進口量在1984年最高時達到9500多萬噸。1981—1986年平均每年進口8000多萬噸,為進口糧食每年平均消耗外匯165.3億美元。如果減去出口國的出口數,則每年平均凈進口糧食近5,000萬噸,價值約115億美元。這種情況不僅加重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收支困難,影響經濟發展,而且遇到災年時,因饑餓和營養不良而死亡的人數激增,影響社會和政局的安定。
發展中國家經濟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內部環境而言,產業結構不適應長期效應,經濟體制的運轉缺乏活力。就外部環境而言,發達國家往往轉嫁危機,以鄰為壑;南北斗爭中缺乏團結一致,區域性經濟合作進展緩慢。遺憾的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戰略缺乏深刻反思和果斷的調整,因而對80年代遇到的經濟挫折,還缺乏科學的評價和強有力的對策。
上一篇:厚顏無恥的兒皇帝
下一篇:口蜜腹劍的李林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