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實業家、“洋灰王”王錫彤
王錫彤(公元1866年~1938年),字筱汀,號悔齋,晚號抑齋,河南汲縣 (今河南衛輝市)人。早年從其父王鶴汀及諸鄉賢讀書,后考入開封大梁書院,并參加科考,中拔貢。青年時代致力于教書育人。曾主講武陟致用精舍、衛輝淇泉書院、孟縣溴西精舍、禹州三峰實業學堂等; 同時涉足實業界,參與三峰礦業公司的經營,發起礦政研究會,與福公司交涉礦權,參與洛潼路集議招股事,從而成為享譽河南各界的社會活動家。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44歲的王錫彤因同窗王祖同之介,與摯友李敏修晉見回籍養病、駐足衛輝的袁世凱,受到器重。同年八月,受袁之托赴京會晤北洋實業家周學熙,從此棄文從商,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
宣統元年九月,王錫彤被推舉為北京自來水公司董事,次年擔任協理。三年代袁世凱投股天津啟新洋灰公司,擔任董事。同年底啟新由官商合辦改組為商辦,被舉為清理人,次年擔任協理。不久,周學熙出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王錫彤繼任啟新洋灰公司總理,并兼任北京自來水公司總理。1914年,啟新公司兼并湖北水泥廠,確立了其在水泥行業的壟斷地位。直到1927年力辭總理讓賢。王錫彤還曾兼任恒豐公司、通惠公司、天津造胰公司、華新紡織公司、興華資本團、興華棉業公司、天津棉業公司董事,江西南潯鐵路新股維持會理事長,全國實業協會副會長,并在家鄉新鄉創辦通豐面粉公司,在衛輝創辦華新紡織廠。晚年博覽群書,潛心著述,著有《春秋三傳異同得失考》、《大學演》、《論語測》、《清鑒前編》、《清鑒正編》、《汲縣志商量語》等十余種,另有 《抑齋詩文》。此外,他自1889年始,堅持寫日記,直至去世前夕,編成《浮生夢影》、《河朔前塵》、《燕豫萍蹤》、《民國閑人》、《工商實例》、《藥餌余生》、《病中歲月》(甲、乙、丙、丁、戊編) 共12冊。1938年6月9日逝世于天津,終年73歲,葬北京臥佛寺東坡村。二子王澤敷、王澤攽分別繼承了華新紡織公司和啟新洋灰公司的舊業。
作為北洋實業集團的主要組織領導者,王錫彤辛勞半生,開拓了華北的自來水、水泥、紡織及礦業,為民族工業的振興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他一門三代領導啟新洋灰公司數十年,為中國水泥工業的發展竭盡心力,被譽為 “洋灰王”。啟新洋灰公司被稱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其百年歷程,堪稱中國水泥工業的歷史縮影。
天津啟新洋灰公司的前身是建于1889年的唐山細棉土廠,而真正生產水泥則是1906年周學熙收回重辦并改名啟新之后。王錫彤主持啟新時期正是我國水泥工業迅猛發展和長足進步的時代,他以其出色的經營管理實踐為中國水泥事業的成長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首先,他利用與北洋集團的淵源關系,為啟新爭取了許多便利和特權,如積累資金、在各地優先設立分廠、官方銷售和專用渠道、稅捐的減免、燃料和運費的特例,等等,從而使啟新以其獨占的特權獲得壟斷性的利潤。1914年兼并湖北大冶水泥廠后,更是形成了獨占中國水泥市場的局面。同時,這種廣泛而深厚的淵源關系,也使得他可以在政權更迭和風云變幻中不斷消除危機,使企業既受惠于政治特權,又少受政治風云的負面影響。其次,作為一個優秀的實業家,王錫彤有一套系統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這是企業發展繁榮的可靠保證。如保持水泥生產與銷售市場的壟斷地位,大擔引進人才,不斷更新設備和技術改造,加強質量管理,打出優秀名牌 (馬牌水泥多次榮獲國際國內大獎),通過籌集股本不斷積累資本,注重分配,規范和強化股東會、董事會和總事務所等組織的管理功能,等等。再次,作為一個民族實業家,王錫彤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經營啟新洋灰和華新紡織時期,堅持抵制外貨,并與國內同仁實行聯營,共同與外商展開競爭。如20年代與華商水泥公司、中國水泥公司實行聯營,共同抵制日貨龍牌水泥的傾銷,不僅保護和振興了民族工業,從中取得了高額利潤,而且競爭的勝利也為國產水泥長了志氣,揚了國威。王錫彤成功的管理實踐,使啟新洋灰公司產品質量好、銷路暢、利潤高,規模日益擴大,成為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一個成功范例,對于當時社會的發展和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應該說,其管理實踐和經驗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現實借鑒價值。
王錫彤從1912年到1927年擔任天津啟新洋灰公司總理達15年之久。其次子王澤攽(仲劉) 一直協助父親經營,并擔任董事,1932年起一直擔任協理一職,直到1943年病逝。其子王功直(懋諒) 又繼任董事,后擔任江南水泥公司的副總經理,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仍保留著這兩個職務。他們三代人前赴后繼,獻身于民族水泥事業的開拓與發展,被譽為三代洋灰王。
此外,王錫彤為實現其興辦實業、救國利民的宏圖大志,他還參與了煤礦、鐵路、紡織、造胰、自來水、金融等多種企業的綜合開發和經營管理,為我國民族經濟的振興以及家鄉河南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成就,顯示了一位民族實業家的愛國精神和非凡才干。
綜觀王錫彤的一生,他不僅是個優秀的實業家,還是一個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無論是教書為文,還是從商從政,他始終保持著傳統的文人品格,好讀書,重友情,尚氣節,熱心公益,德澤鄉里,獎掖后進,家教謹嚴,不做高官,懇退讓賢。這些都是難能可貴,值得后人紀念和學習的。
上一篇:足智多謀的政治家趙普
下一篇: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