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圖存—明清之際的儒學·顧炎武
明末清初,學者并起,群星燦爛。當時學術大致有三端:一是舊有的理學,二是與理學相對立的經世致用之學,三是考據學。開始,經世致用之學與考據學是有矛盾的,但在批評理學的活動中,兩者在一定程度上結合起來。思想家們為解決“當世之務”,常常要到古代經籍中尋找救弊之方,因而考據方法就成為征古通今的橋梁。顧炎武是當時這種學術路徑的代表人物。
為什么明末清初會有學風轉變? 為什么會批評理學? 為什么會興起樸學? 本節旨在闡述顧炎武如何摒棄舊的理論形態,探索新的治學方法,從而究明當時進步學者的好尚以及學風轉變的原因。
上一篇:承天祚命—帝王的承襲·皇帝制度的創立及皇位繼承
下一篇:儒學文化的社會功能·“鄉土中國”中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