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漳圣王陳元光
陳元光 (公元656~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唐代光州固始縣 (今屬河南) 人。出生于官宦家庭。13歲時,跟隨父親陳政出征到福建,直到他55歲戰死沙場的40余年間,為開發漳州、潮州地區作出了卓越貢獻。
陳元光的父親陳政隨從祖父陳克耕出征,因功封為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唐高宗總章二年 (公元669年),福建南部社會動亂。高宗任命光州固始人陳政為嶺南行軍總管,率軍3600余人,共54姓,前往平叛,由于眾寡不敵,陳政只好退守福建龍海縣的九龍山,請求朝廷派兵增援。朝廷又命陳政的哥哥陳敏、陳敷帶領58姓軍校6000余人赴閩增援,母魏氏也一同隨軍南下。大軍行進至浙江的江山縣境,不幸的是陳敏、陳敷先后病死,到達福建蒲城時,孫子又病死。在這危難之時,他的母親魏氏,毅然統領大軍繼續前進,歷盡苦難,終于到達九龍山與陳政會師,迅速平定了叛亂。
陳元光小時候非常聰明,長大后博通經史,又喜讀兵家著作,總章二年,隨父入閩。高宗儀鳳二年(公元677年) 陳政病死,年僅21歲的陳元光承襲父職,他以自己的智勇,平定了廣東地方陳謙的叛亂,又平定南海邊鎮的叛亂,俘敵萬余人,因功被提升為正議大夫、嶺南行軍總管。武則天垂拱二年 (公元686年),陳元光呈請則天皇帝批準,正式設立漳州郡,陳元光兼領漳州刺史,屬官自別駕以下,可以自行選任。漳州建郡以后,陳元光積極恢復發展經濟。他大力招撫流亡,親自帶領百姓和軍隊開墾荒地,植樹種谷,在閩南地區推廣中原地區的先進農業技術。同時注意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積極興辦學校,傳播文化知識,建立“治教之邦”。他的兒子陳珦當時就在漳州主持鄉校。
閩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雨水充足,人民群眾用自已勤勞的雙手,使這一地區的社會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漳州地區的人民對帶領他們披荊斬棘,建立家園,過上太平生活的陳元光,十分感激。所以,聽到陳元光死的消息后,“百姓哀悼,相與制服哭之”,把他尊為 “開漳圣王”,當作菩薩頂禮膜拜。后來,在這里的陳氏后裔,又隨鄭成功到臺灣,臺灣各地的漳州移民,一直奉開漳圣王為守護神。至今臺灣全省的大小陳圣王廟近百所,香火非常之盛。臺灣的陳姓居民將近200萬人,占全臺人口11%強,他們都在自家供奉的祖先牌位上寫著 “開漳圣祖”、“廣濟圣王”,并且在自家的大橫額上恭題“潁川世家”、“潁川衍派”,世世代代永不忘中原故土,就連死后也要在墓碑上鐫刻上自已的祖籍,可見河南與臺灣有著多么密切的鄉土關系。因此,福建、臺灣和海外僑胞稱自已為 “唐人”,把故鄉說成“唐山”,稱男子為“唐部人”,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很久以來,福建和臺灣都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 的說法,而且,陳、林、黃、鄭等主要大姓的族譜上,都明確記載著他們的祖先是河南固始人,就連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墓志上也鐫刻著: “成功,字明儼,號大木,姓鄭氏,先世自光州固始縣入閩。”本世紀40年代福建云霄縣曾作過一次人口調查,當時全縣總人口為131300多人,81姓,在族譜中寫明先世從河南入閩的有方、吳、張、陳、柳、王、湯、蔡、林9姓,共約9萬人,占全縣人口的70%。而9姓中寫明先祖是隨陳元光入閩的就有方、吳、張、陳、湯、柳6姓,共約6萬多人。占全縣人口的百分之53%。在閩南諸縣市的一些宗祠堂里,至今還保存有 “宗由固始,將軍及澤” 之類的石刻。1953年臺灣省統計的人口資料也表明,在100個大姓中,有63姓的族譜記載著他們的祖先是從河南遷居福建,后又從福建移居臺灣的。在這63個大姓中,有45姓記載著祖先是隨陳元光入閩的。
陳元光開發漳、潮地區的業績,受到歷代王朝的贊揚。唐玄宗一即位,就下詔稱贊陳元光“環甲繕兵積有二十四年之苦,建邦啟土治垂二十五載之平”。贈其為豹韜鎮軍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左丞,臨漳侯,謚號忠毅文惠。開元四年 (公元716年) 又追封他為潁川侯,賜“盛德世祖之坊”。宋徽宗還賜與他“威惠廟” 匾額。宋孝宗時,又加封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命有司春秋祀之。明朝又改封他為昭烈侯。
陳元光的兒子陳珦、孫陳酆、曾孫陳謨相繼被唐朝中央政府任命為漳州刺史。從唐高宗總章二年陳政率軍入閩,到唐憲宗元和十四年 (公元公元819年) 陳謨死,在長達150年時間里,陳氏五代人,都在致力于漳州地區的開發事業,為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當地人民對于這位 “開漳圣王” 也深表敬意,他的業績也代代相傳。而今漳州市開漳圣王廟的這副對聯: “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就真實地表達了人們對陳元光的無限崇敬。近年來,臺灣、金門等地一些同胞紛紛到漳州市浦南的陳元光墓參觀、掃墓、祭奠,臨走時,還要從古墓上抓一把土,揣在懷中,以表達對先人對故土的懷念之情。
上一篇:開創閩國的王審知
下一篇:戰國水利專家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