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膠東之旅·秦橋·山神驅石海神豎柱
《太平御覽》引《三齊略記》載:“秦始皇作石橋,欲過海看日出處,于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皆流血,至今石悉赤。”又《水經注·濡水》引《三齊略記》另一段記載:“始皇于海中作石橋,海神為之豎柱。始皇求與相見,神曰:‘我形丑,莫圖我形當與帝相見’。乃入海四十里,見海神。左右莫動手,工人潛以腳畫其狀。神怒曰:‘帝負約,速去!’始皇轉馬還,前腳猶立,后腳隨崩,僅得登岸。畫者溺死于海,眾山之石皆傾注,今猶岌岌東趣。”《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卷二八引此后又言:“今見成山東海水中有豎石,往往相望,似石橋;又有石柱二,乍出乍沒,或云始皇渡海,立此石以為記。”這里所說的成山,即榮成縣的成山角(也叫成山頭)。
成山角在膠東半島的最東端,三面環海,山勢突兀峭拔,如龍首翹天,懸插于波濤之中。東南峭壁下急流波濤中,有四塊排向東南的巨石,忽斷忽續,時隱時現,宛如一座人工架設的橋梁的橋墩。據說,這就是當年山神驅石、海神豎柱的“秦橋”遺跡。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曾于前219年和前210年兩次登臨成山頭,“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過黃陲,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相傳在成山頭,秦始皇面對汪洋,以為已到天的盡頭,于是命左丞相李斯書“天盡頭”三字,使人鐫于一巨石之上,據說此石至今尚在。他看到太陽從東邊的大海中升起,以為離日出之地不遠了,就想在海上架一座橋往太陽居住的地方去看看。他命令一位神人,把太行山的石頭驅趕到了東海邊供架橋用。現在成山頭的諸峰有道道裂隙和斑斑紅銹,據說就是當初留下的鞭痕血跡。架橋時,東海的海神自愿來幫忙。他把巨石豎在海中作橋墩,一氣豎了四座。后因秦始皇違約暗中畫了海神的形貌,海神一怒之下,扔下已經豎好的橋墩一去不回,留下這令人感嘆的“秦橋”遺跡。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浙東浙南之旅·寧波·山眉水眼古港口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保定之旅·狼牙山·巍巍狼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