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棄仕從醫的醫學家
——棄仕從醫的醫學家
張仲景(約150—約215),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縣人,是我國古代與華佗齊名的杰出的醫學家。華佗擅長的是外科手術,而張仲景則專攻內科,尤其對傷寒病最有研究。他的著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近兩千年來,一直被醫學界視為珍寶。
張仲景小的時候很愛學習。他喜歡讀《詩經》、《論語》,也喜歡讀《史記》、《漢書》等史書。他讀史書的時候,雖只有七八歲,但愛憎分明。對那些危害百姓的貪官污吏,他深惡痛絕。他佩服漢初北海太守朱邑和渤海太守龔遂那樣的官員,不僅有才學,且政績卓著,更重要的是關心民眾,愛護百姓。在他們的管轄范圍內,沒有吃不飽穿不暖的。為此,張仲景發憤讀書,想做一個受人民群眾歡迎的官,鏟除危害百姓的盜賊,懲治欺壓鄉里的劣紳,使家鄉父老都過上安寧太平的好日子。他為了激勵自己,還特地找人畫了朱邑和龔遂的像,掛在自己房間的墻壁中央。
不久,張仲景的家鄉發生了瘟疫,僅他那個村子,在兩年間就有三分之一的人被奪去了生命。在此期間,他發現一些人沒錢醫治生病而亡,更多人因為迷信巫師而斷送了性命。
為和巫師做斗爭,張仲景放棄讀書求仕的道路,立志改學醫術。他聽說同郡有個叫張伯祖的大夫,醫術高明,為成千上萬的病人解除了痛苦,便前去拜師學醫。
張伯祖早就聽說張仲景以博學有志聞名鄉里,見他前來拜師學醫,感到驚訝,便問道:“聽說你早就立志以朱邑、龔遂為榜樣,為何今又棄仕學醫?”
張仲景憤然說:“現在的大小官員,多有追逐名利,誰管民眾的疾苦?我想來想去,還是像您一樣,用自己的醫術直接治病救人,才是最實際的。況且,現在百姓信巫不信醫,白白送了性命;我一定要學好醫術,讓百姓信醫不信巫。”
張伯祖感到一個年僅十二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一番話來,的確難能可貴,于是收張仲景為徒。
張仲景從醫后,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學習廢寢忘食,一絲不茍,醫術提高很快,兩年后便能初步獨立治病下藥了。
有一天,比他來得早的幾位師兄對他說:“仲景,師傅病倒了,讓你快去!”張仲景聞言,急忙來到師傅房中,見師傅躺在床上,已經處于昏迷狀態,急忙上前診脈。他足足診了半個時辰,也沒有發現異常情況,便對和他一同進來的師兄說:“師傅一切正常,怎么會昏迷不醒呢?”
眾人又推大師兄診脈,大師兄哆哆嗦嗦地診斷后說:“表面看來正常,但仍有細微的變化,這大概……也許……我一時也很難說清楚是什么病。”
眾人又推舉二師兄診斷,二師兄戰戰兢兢地診斷了一番說:“大師兄說的有道理,我也認為正常中有些不正常……”
張仲景以為自己診斷失誤,又認真地再次為師傅診脈,這次約診了一個時辰,張仲景一動不動,全神貫注,然后堅定地說:“我仍然斷定一切正常。”
眾人說:“那師傅為什么會昏迷不醒呢?”
張仲景說:“師傅不是昏迷,可能是疲勞過度,睡得深了一些。”
張仲景的話音剛落,師傅竟忽地睜開眼坐了起來,笑著對張仲景說:“孩子,從今天起,你出師了,可以回去單獨行醫了!”
張仲景高興地笑了,他的那兩位師兄都羞愧地低下了頭。
張仲景回鄉后,風里來,雨里去,有求必應,一心投入到為百姓治病解憂中,這年他才十六歲。
張仲景在長期的行醫實踐中,邊治病邊總結,終于整理出了一整套關于傷寒病的病理、診斷、治療、用藥等方面的寶貴經驗和理論。為了讓后人更好地為百姓治病,他把終生所得著述成書,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偉大的醫學經典。
上一篇:弗萊明——由失誤發現青霉素
下一篇:李四光——歲留日的地質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