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泰山之旅·大汶口遺址·新石器時代的輝澤
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均屬新石器時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龍山文化的前身,主要分布在山東及蘇北一帶,當為古代生活在這一地區的東夷族諸部落所創造。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大汶口鎮附近大汶河兩岸,1959年興修京滬鐵路復線時發現。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掘出墓葬一百三十三座及一座陶窯。墓均為長方豎穴,以單人仰身直腳葬為主。從中出土紅、灰、黑白和繪有美麗彩色花紋的各類陶器一千多件,還有大量精致的石器、骨器、玉器和象牙器等,這些遺物顯示了獨特的面貌和風格。1962年在曲阜縣西夏侯發掘了同樣文化內涵的墓地,1964年遂正式提出大汶口文化的命名。這前后還發掘了江蘇邳縣劉林遺址、大墩子遺址,山東兗州王因遺址、諸城呈子遺址、日照東海峪遺址等,并獲得了豐富的資料。根據碳-14測定,大汶口文化始于前四千三百年前,約在前二千四百年前后過渡為龍山文化。根據墓葬隨葬陶器組合及形制變化,大致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自前四千三百年到前三千伍百年左右,以劉林墓地、王因墓地為代表;中期自前三千伍百年左右到前二千八百年前,以大汶口早、中期墓為代表;晚期自前二千八百年前到前二千四百年左右,以大汶口晚期墓為代表。
大汶口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從陶器形態上看,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最富有特色的有折腹的釜形鼎、大鏤孔編織紋豆、三足和圈足高柄杯、背壺和鬶。陶器生產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早期均手制,絕大多數為紅陶,類少形單,火候不高;中期灰、黑陶比例增加,出現薄胎細質的灰白陶,器類增多,器形也富于變化;晚期已使用輪制技術生產大件陶器,灰黑陶已占優勢,出現一種薄胎黑陶高柄杯。另外,用坩子土經1200℃的窯溫燒制而成、胎薄質硬、色澤明麗的白陶也大量產生。
從生產工具看,大汶口文化的石鏟等由厚而薄,越做越精。作為農具的石器早期有斷面為橢圓形的斧、穿孔斧、穿孔鏟、刀、錛、鑿等;中期以后發現大型石錛、有段石錛、有肩石鏟、石鎬以及鹿角鋤和骨、角、牙、蚌質的鐮刀等。漁獵工具早期有尾部帶孔的雙倒刺或三倒刺的骨、角質魚鏢,扁平三棱式或短鋌圓柱式骨、角質鏃,環柄匕首和網墜;中期以后出現了雙翼起脊長鋌的骨鏃、牙質魚鉤、石匕首、骨匕首、石矛、骨矛等。當時制骨工藝也相當發達,制作有豐富多彩的骨、牙雕品,如早期的鉆孔雕花的骨珠串、刻有豬頭的牙飾、骨飾、骨雕筒、骨梳;中期以后的剔地透雕或鑲嵌綠松石的骨筒、象牙筒,以及象牙梳、雕花骨匕等。
從風俗上看,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有頭骨枕部人工變形和成年拔除上側門齒的習俗;墓葬中死者手中往往握有獐牙,可能具有某種宗教意義和社會意義。
根據大汶口文化遺址的資料可以了解到,當時人們住在靠近水源的高地上,房屋有圓形、方形、地面建筑和平地穴等形式,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粟,用石斧、石鏟、石刀、石鐮、骨鐮進行耕種收獲。飼養的家畜主要有豬和狗,可能還有牛和羊,也經常進行漁獵。手工業有石器、骨器制作,制陶,紡織,木作,編織等。在社會文化方面,可以分成前后兩個階段。后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標志著“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會時代已經結束,開始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后期墓葬中還存在著明顯的貧富分化,富者隨葬上百件精致的隨葬品,貧者墓中一無所有或只有幾件簡單的陶器,意味著氏族成員間平均分配物品的原則已經遭到破壞,私有制開始產生,表明社會正逐步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
山東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繼承者,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1928年,考古學家吳金鼎首次在濟南市章丘縣龍山鎮的城崖子發現一種以黑亮薄胎的陶器(蛋殼陶)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1930年和1931年又于此進行了兩次發掘。發掘結果表明,城子崖文化遺存不同于以紅陶、彩陶為特征的仰韶文化,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因這種文化常有黑亮薄胎的蛋殼陶,故也叫“黑陶文化”。此后,龍山文化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多有發現,為了有所區別,又把山東的龍山文化稱“山東龍山文化”,或“典型龍山文化”。
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在山東境內已發現上百處。重要遺址有濰坊姚官莊、膠縣三里河、日照東海峪、諸城呈子等。早期遺址以呈子早期等為代表,年代大約在前二千四百年到前二千二百年左右。出土的陶器灰陶、黑陶數量相當,灰陶略多,多數為輪制。典型器物有粗頸小袋足鬶、深腹罐形鼎、蛋殼陶高柄杯、深腹平底罐、淺盤豆等,多為素面,有的也飾以弦紋、縷孔或劃紋。中晚期遺址如三里河、姚官莊等,年代大約在前二千二百年至前一千九百年左右。出土的器物以表里透黑的砂質陶和黑亮的細泥陶為多。陶器普遍采用快輪制法,只有少數砂質器似為手制。典型器物有長流粗頸的大袋足鬶、小袋足鬶、曲腹盆形鼎、盤口式蛋殼陶高柄杯、飾有竹節紋的鏤孔粗柄豆或細柄豆、飾盲鼻的帶蓋罍、罐、單耳或雙耳罐形杯等。其中鼎足形制多樣,以鳥首形最富代表性。姚官莊出土的黑蛋殼陶,質地細膩,胎壁薄僅0.5毫米至1毫米,顯示出精湛的工藝技術。山東龍山文化的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大多數無隨葬品或僅有很少幾件,少數大墓隨葬品卻豐富精美,反映了墓主當年的地位及財產的差別。
關于龍山文化的社會性質,有的認為是氏族社會晚期,有的認為已進入早期階級社會。其社會生產水平比大汶口文化有較大的提高。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錛、石刀、石鏟等,石鐮已較普遍地應用,在三里河遺址中還出土了兩件銅錐形器,說明已經進入了發達的鋤耕農業階段。同時還發現大量的石制和骨制的箭鏃和矛頭等,說明狩獵仍占一定地位。另外,在一些遺址中已發現卜骨,表明原始宗教開始發生;還出土了屬于砭刺醫療工具的錐形砭石和陶制“尖頭器”,表現當時已有原始的醫療技術。
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制陶業尤其發達。已普遍采用了快輪制陶術,漆黑光亮的泥質黑陶器,特別是那種造型復雜不具實用價值的蛋殼陶高柄杯,無疑是一種專業化生產的產品。制造這樣精致的產品,必須要有結構合理的陶窯、熟練的技藝和高溫技術。另外,一些墓葬中出土的成組玉器、玉斧,說明了當時制玉工藝的發達。在建筑技術上,龍山文化房屋結構大體為長方形土臺式建筑;臺面分層筑成,可能已經使用了夯筑技術;有的墻段可能已經采用控槽筑墻的技術。這些在我國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無錫·文粹宜詩畫美食眾口傳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長江三峽之旅·西陵峽·昔日險灘鬼見愁